【原文】(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通译】
孔子说:“到了寒冷季节,才知道松柏最后也要凋谢的。”
【学究】
岁寒松柏,就是意味着生命需要经历的考验。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也是微弱的,即便人有无限雄心改变大自然,但也得尊崇大自然的规律。
正如人心之本本来空,通过因缘际会成就自然,但人有空相可以因为因缘而自然显现,但自然和因缘并非人之本性。孔子通过自然生命演变的现象来说明人要有改天换地的精神,但不能有改变一切的梦想。
【原文】(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通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学究】
此刻彻底剖析人之本性。人通过思想梳理,心态调整,行为执行来面对所有事的逻辑和因此产生的情绪。
“知者不惑”讲到的就是人思维层面的层次,人需要通过自我觉察来理清自己生命目标,生活意义,生态体验和生存方式,唯有智慧之人始终清晰自己的目标,不管发生什么都不会偏离目标,不受干扰,不会轻易迷失方向。
“仁者不忧”讲的是人的心态范畴的感受,起心动念很重要,一旦有了正念就不再有所恐惧,愿意面对接纳放下负责任,此刻还会有什么忧愁呢?人最担心是在选择过程中的不客观,便产生纠结,导致能量在内心中产生漩涡,没有聚焦,便是无限忧愁。反之就泰然处之,一切安好。
“勇者不惧”讲的是人在实际事件处理中的一种执行能力。所有选择就要清晰自己设立的目标和选择当下是否具备条件和有实际完成的资源,即便没有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资源,这样就无所畏惧。
人总是立体的,也是原始的,正如佛学讲到体相用在儒学中是知仁勇来表述。
【原文】(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通译】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未必一样能志同道合;可以同心同德,未必能一起共立目标;可以一起建立目标,未必可以授权给他。”
【学究】
这是孔子提出管理学的精华,寥寥几语,便把管理之道讲得彻底通过,可见孔子的确是管理大家。
一起学习的人是否能获得一样的人生价值呢?自然不一定,同学之间随着岁月的流逝,所做的事千差万别,这是自然。
有了一样生命价值的人就能一起工作吗?自然也不一定,所谓同行是冤家,讲的就是见解不一样,容易彼此产生分歧。
那么一起创业的人就要授权与他吗?答案自然也是如此。一起创业意味着共同拥有所有权,而非经营权。这里最容易出现错位的现象,所有权需要监督,经营权需要授权,正所谓“公心为上,用心为实”便透彻这里的关系。
【原文】(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学究】
“唐㥆树的花朵,随风飘荡。难道会不思念吗?只是离家太远。”孔子说:“并未见得有多思念,真的思念难道还会有遥远的说法吗?”
【学究】
这是一首古诗里的词语:“看到美丽的蔷薇花随风飘荡,于是就有思乡情结,怎奈何身在异乡,无法回到故乡看那年少时的风景。”这是一种思乡情结,每个身在他乡之人一旦到了某些节日或者看到一样的场景都会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而孔子说不是不能回去,只是思念不够。孔子只说对了一半,如果把人的能力无限放大,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仁必定受自然约束。很多时候真的力所不能及,心有余而力不足。
孔子在《子罕》结束时有抬杠的嫌疑,也正是孔子这种过于理想化时思想,也会受到很多不同意见者的批驳。一种思想可以彼此存在,一种政论就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