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版: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帛书甲乙本矫正版: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忠臣。
罗博士解读:
在郭店楚简里,本章与前一章是一章,延续“管理的四个境界”讲的,是后世人将其单独分出来的。本章都在讲,第一个境界没有做到的话,第二个境界会出现什么问题。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
“大道”废了,才会出现仁义。
老子在这里讲的是“道”和“德”的关系,如果你按照“大道”做事,自然会有“德”,如果你不按照“大道”做事,外在就会强调“仁义”、强调“德”。
比如如果每个人都很“仁义”的话,还需要强调“仁义”么?需要拿出个“仁义”的榜样让大家去学习他么?不需要,因为这是每个人骨子里理所当然的事,当我们强调“仁义”的时候,正是说明“仁义”开始缺乏了。
因为当你遵循“大道”时,每个人都会进入“仁义”的状态。
很多人都认为老子在这里是反对仁义,但实际老子根本不反对,他反对的是没有在“大道”上做事,然后还过度提倡“仁义”的,这种行为根本没有找到事情的症结。
启发:当你把一件事情提出来的时候,这就是一个警戒线,意思是你已经开始失去它了。举例我为什么要讲《道德经》?就是因为99.9%的中国人没有读过这部经典。
启发:一旦公司领导提出“榜样”了,领导者就要去深思:一定是公司运转出了问题,我一定是有些事情没有按照“大道”去做事,不然是不应该有“榜样”出现的。
智慧出焉,有大伪:
当领导者用各种智慧来管理公司时,就容易出现虚伪的面目、伪装的问题了。
举例1:很多动物用“伪装”来保命或者捕食,这是小智慧;
举例2:王莽是个读书人,把自己伪装成特别谦恭简让、礼贤下士的人,主动捐钱给受灾百姓,自己儿子犯法,把自己儿子杀了,后来又杀了一个儿子,嫁祸于其他人,标榜自己大义灭亲,要求别人把这个事情写成文章,教大家背诵,老百姓都认为他是周公在世。这一系列都是伪装出来的。
等他篡权当了皇帝后,开始暴露本性,发动战争,劳民伤财,民不聊生,据说在王莽末年时,一斛黄金才能换一斤粮食。后来大家揭竿而起,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智慧都用到“伪装”上了,这就离“大道”越来越远了。所以老子特别反对用智慧治国。
六亲不和焉,有孝慈:
家庭关系不和睦的时候,就会提出孝慈。
孝:子女对父母的关爱;
慈: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当社会上开始提倡孝顺和慈爱的时候,说明人们已经缺失这样的品质了。
举例:喝水,当你感受到“渴”的时候,说明身体系统已经缺水了,一喝就容易喝很多,最好的方法是闲着没事就喝点,不让自己陷入“渴”的状态。
公司中的“孝慈”是同事之间互相关爱,老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正常的,如果一旦强调,就证明公司有问题了。
启发:父母什么品行,孩子就是什么品行;公司领导什么品行,员工就容易有什么品行。领导者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尊重员工,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邦家昏乱焉,有忠臣:
当一个系统里,所有管理者都各司其位,就不需要推崇“忠臣”,但如果强调“忠臣”的话,就说明系统有问题了。老子希望人人都是忠臣。
历史上出现忠臣,都是在一个混乱的时代。
举例:文天祥的一生,是忠贞的一生,同时也是悲剧的一生。因为皇帝周围有大量的奸臣,所以才有文天祥的突出,他一己之力也无法回天。
当公司领导表扬谁对公司忠心耿耿时,言外之意就是其他员工不够忠心,这时领导者要回到自己身上,看看自己哪里没有按“大道”执行。
老子并不否定仁义、孝慈、忠臣,而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如何做到呢?就是领导者要先按照“大道”做事,无我利他。
本章中的第二句“智慧出焉,有大伪”在郭店楚简里没有,帛书甲乙本有,这句话罗博士认为原著应该没有,很有可能是在汉代以前加进去的。
如果不算第二句,“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忠臣”这三句正好是按“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讲的。
记得点赞哈~
以上正文内容均来自喜马拉雅听上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如果我总结的文字有差异或者不到位的地方,那的确是果然童鞋目前的理解有限,跟罗博士无关,还望大家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