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房地产未来趋势的研究》
20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房屋新开工面积较2021年下降39.4%,房屋销售面积较2021年下降24.3%,市场新房供应量下降,二手房挂牌持续提高。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国大陆15-59岁人口约为8.9亿人,较2020年人口普查下降6.79%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投资额较2021年下降10%,房屋销售面积较2021年下降24.3%,市场新房供应量下降,二手房成交持续提高。
《2023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今年1-6月,百强房企实现累计权益销售额22980亿元,同比下降4.7%。中海、保利发展和万科占据前三甲,分别录得权益销售金额1675.6亿元、1657.5亿元以及1325.6亿元。其中,中海和保利发展同比分别上升30.1%和17.4%,万科同比下降 5.3%。
人口迁移带动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202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口向城市、城镇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
中国的房地产道路与日本极其相似,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2010-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间数仅从0.93提高至1.06,即人均住房只增加了0.13间,相较上一个十年的0.16间有所减速;而日本在1968-1978年间,该指标从0.97提高到1.3,人均增加了0.33间房。2020年之后,我国住房供给减速更加明显。
今年上半年商品住宅新开工仅3.6亿平,已经低于10年前水平,并且相比2020年同期减少49%。当然,新增城镇人口在2020年以来也在减少,可能会带来城镇人均住房的改善。但住房供给相比上一个十年,可能仍然会进一步减速。
1955-1975年日本地价复合增速21%,1986-1991年增速22%,为何之前二十年高增长没有形成泡沫?一般认为,从1986年日本央行将法定利率下调至2.5%的历史最低值开始,日本房价开启了长达6年的泡沫积累,1986-1991年6个主要城市的地价涨幅超过1倍,期间年复合增速达到22%。然而,拉长时间来看,房价高增长并非这6年的独有现象。
1955-1975的二十年间,6大城市地价增长近45倍,年复合增速同样达到21%。但这期间,房价只是在1975年下跌4.4%,次年即重回涨势,一直维持到1991年后泡沫破灭。
从基本面来看,2020年我国城镇家庭人均住房间数为1.01,基本实现“一人一房”,告别住房总量短缺,迎来供求基本平衡、结构短缺仍存的存量住房时代。这一房地产供求关系与日本1970年前后接近,而非泡沫破灭时的1990年代。
我国城镇住房供求关系变化:2020年已达成“一人一房”,从短缺走向充足,大致相当于日本1969年水平。一般认为“一户一套”时,意味着住房短缺问题的解决,“一人一房”的要求则略高于“一户一套”。
日本在1968年时,套户比达到1.01,实现“一户一套”;1973年,人均住房间数从0.97提高到1.15,跨越“一人一房”。
我国人口普查没有住房套数调查,只有间数调查。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城镇家庭人均住房间数为1.06,而前两次普查分别为0.93、0.77 。
我国当前城镇住房充足程度与日本1969年水平大致相当,供求基本平衡,但尚未饱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严重。
为何供求关系大致平衡、尚未完全饱和,但近两年房地产销售已开始下降?可能的解释是偏高的房价抑制了需求。按照Numbeo数据库统计的各国家和地区的房价收入比,我国排名高居第六,购房大约需要33年的收入,而同期日本为9.8年。
2022年末,我国居民杠杆率为61.3%,已经接近日本1988年的水平(61.9%)。但当时日本住房已经基本饱和,我国却刚告别整体住房短缺,实现“一人一房”,人均住房间数只有日本1988年的三分之二左右。
从基本面来看,1970年代是日本房地产长周期的顶点。首先,代表房地产需求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70年代、90年代触顶,这决定着建筑投资的周期,传导逻辑为“出生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建筑投资”。
其次,1975年后,日本城镇化基本饱和,城镇化速度下降90%,新增城镇人口降幅超过三分之二。最后,1970年前后日本先后实现“一户一宅”+“一人一房”,住房从短缺走向充足,房地产供需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首先,代表房地产需求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70年代、90年代触顶,这决定着建筑投资的周期,传导逻辑为“出生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建筑投资”。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基本由出生人口决定。日本战后在1947-1952年、1971-1974年出现了两波生育高峰,年均出生人口均超过200万,两个波峰大概间隔二十年。
这带来了劳动年龄人口的两个波峰,日本劳动年龄人口(14-64岁)占比在1965-1970年、1990-1995年均超过70%。劳动年龄人口代表房地产需求,因而在长周期上决定着地产开工情况。代表地产开工情况的两个指标,实际建筑投资和动工住房建设面积,均在70年代和90年代迎来两个顶峰。
其次,1975年后,日本城镇化基本饱和,城镇化速度下降90%,新增城镇人口降幅超过三分之二。1975年日本城镇化率达到75.9%,此后几乎停滞。战后五十年,前三十年(1945-1975)和后二十年(1975-2000)的城镇化发展可谓天差地别。
前三十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6个点,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为1082万人;后二十年,这两个指标分别降至0.11个点/298万人,城镇化速度下降90%,新增城镇人口降幅超过三分之二。
最后,1970年前后日本先后实现“一户一宅”+“一人一房”,住房从短缺走向充足,房地产供需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战后1945-1970年是日本住房短缺时代,战后士兵回归带来了新增住房需求,而战争摧毁了大量存量住房。1954年上任的首相鸠山一郎提出了“一家一房”口号;此后1966年日本制订首次“住房建设五年计划”,着眼于增加住房供给数量。
直到1968年套户比达到1.01,首次实现“一户一宅”;1968-1973年,房间平均居住人数从1.03降至0.87,实现“一人一房”,也标志着总量层面达成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如果说70年代前是解决住房短缺,70年代后日本的住房建设目标转向提高住房质量,1971年-2005年日本又陆续制定了7期“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均以提高居住质量为目标。
因此,70年代后日本住房供需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总量层面开始从短缺走向充足。
经过1975年回调之后,日本房地产市场在随后的十年里(1975-1985年)告别高增长,经历了一段中低增速时期。这十年6大城市房价的年复合增速仅为5.9%,不仅远低于前二十年21%的增速,也低于8.2%的名义GDP增速。
除了直接流向房地产的资金外,银行投向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中约4成以“迂回融资”方式流向房地产。
根据日本大藏省对约300家非银金融机构的调查,大约有37.8%的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
而非银金融机构的资金均来自银行贷款,也就是说银行投向非银金融机构的资金,有约4成间接迂回投向房地产 。
将投向房地产的直接贷款与迂回贷款(=非银贷款*38%)合并计算,得到实际流向不动产的贷款。
1980年时,不动产业实际获得的贷款只有制造业的四分之一左右,但1989年末就开始超过制造业,1991年末时比制造业贷款多1.1个点。
泡沫是如何破灭的?房地产泡沫破灭迟于股价。日本股价顶峰出现在1989年底,房价在1990年开始出现了走弱迹象,但大范围的房价下跌直到1991年二季度才开始,OECD的日本名义和实际房价在91Q2环比分别下降0.1%和0.6%。中心城市在最初几年降幅更大,但全国房价下降时间持续更久。
从1992-2005年,6大城市的地价经历了连续14年的下降,降幅71.6%;全国平均地价则连续下降了26年,直到2018年才有所止跌,累计下降65.5%。
泡沫破灭的原因无疑是政策的快速收缩。货币政策方面,1989年5月到1990年8月,连续多次提高政策利率,从2.5%提高到6%。日本央行开始把金融市场稳定作为政策目标之一。
金融监管方面,1990年3月大藏省开始限制不动产贷款,要求其贷款增速不得高于整体贷款增速。货币和信贷同时收紧后,地产投机的资金链出现断裂,泡沫破灭。
日本的当今房价借鉴:
整个东京都圈70㎡的二手房价在2023年1月环比上涨0.5%,均价为4,84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46万元)。
而二手单身公寓成交平米单价为68.3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47万元/㎡),相较12月略有下降,但成交均价自2020年5月开始已保持连续33个月超过前一年同期。
从各都县的情况来看,东京都平均房价较上月同比下降0.2%,成交均价为6,39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25万)。
除了东京都成交价有所下降外,神奈川县(上涨0.4%、均价185万元),千叶县(上涨0.1%、均价141万元)、埼玉县(上涨1.3%、均价155万元)依旧保持上涨。
1月东京都圈内的二手单身公寓成交价格每平米为68.3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47万),相较上月虽下降2.3%,但同时也是从2020年5月开始连续33个月超过前一年同期;
根据RENOSY统计的2023年1月日本房地产成交记录来看,25~29岁的购房者比例占到了27%,年轻投资者的数量显著增加。
按年收入划分,人群比较分散,以年收入在500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5.3万)左右的公司白领(82%)为主要投资对象,其次则是600万~、700万~、1000万~左右年收入的白领更愿意买房投资。
财税政策方面,地价税的开征加快了地产泡沫破裂。1991年1月的税制改革决定开征地价税,税率为0.3%,居民自住的一套不超过1000平方米住宅可免税。
地价税是保有税的新品种,而针对流转环节,这次税改提高了交易环节的税率,对于个人持有期超过5年的不动产转让收益,税率从20%提高到30% 。此外,本次税改还提高了遗产继承税的计税价格。
此前遗产税计税价格只有市场价格的7成,1992年提高至8成;并且规定继承开始前三年获得的营业用不动产,以市场价格作为计税依据。
这些措施大幅削弱了不动产的遗产税优惠,使得持有不动产减税的动机减弱。尽管税改于1992年才开始正式实施,但在1991年初出台后,对市场情绪造成打击,房价开始快速下跌。
对中国的启示
总体而言,日本房地产泡沫大概率不会在我国上演。一是日本泡沫有其特殊性,如一般物价相比资产价格更为早期央行所看重。
但2008年后各国已经把金融稳定纳入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又如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受美国干预等。
另外,我国政策执行层面可能已经注意吸取日本教训,防止泡沫重演。典型事实是2021年的“三道红线”转变为2022年的金融支持地产16条政策。
并且2021年计划出台的房地产税试点在2022年因“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而暂缓,紧缩性的政策在市场景气下行时会及时调整。
主要还是以软着陆为主。
关于中国的房产税
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不包括农村;
例如:
王某拥有两处住房,一处原值90万元的住房供自己及家人居住,另一处原值40万元的住房于2020年6月30日出租给他人居住,按市场价每月取得不含税租金收入2400元。王某当年房产税是
2400*6*0.04=576
关于美国的房产税:
在美国,只要你拥有房子,你就要交纳房地产税,美国通常为1-3%,加州差不多在1.2-2.0%之间。乔治亚州算是税比较低的地区,亚特兰大为例每年约是房产估价的1%
美国房产税: 各州的住宅房产税缴纳金额不尽相同,大部分州平均每户的住宅房产税金额在1000~3000 美元之间,但是也有不少州在此范围之外; 2007 年至2011 年间,有10 个州的平均住宅房产税超过3000美元。
2007 年至2011 年间,全美60%的县的平均住宅房产税负担在500 至1500 美元之间。13%的县要低一些,而27%的县居民的平均住宅房产税每年要高于1500 美元。
在高于平均住宅房产税负担的县里,很少有平均年住宅房产税账单超过4000 美元的,仅有9 个县超过8000 美元。
2007 年至2011 年间,美国住宅房产税占房价中间值比例低于1%的县占到总数的60%,比例在1%~2%之间的县占37%,比例高于2%的县只占到3%,比例高于3%的县仅有5个。
在县级行政区,每年要交的房产税约等于美国人一个月的工资。但在加州可能要2-3万美金的房产税每年。
日本三线城市0元买房现象:
在日本,房产税分为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计划税,合起来简称固都税。每个在日本持有房产的人都得向政府支付房产税,即使是“0元送房”的房子也不例外。
换言之,“0元购房”无非是一个噱头,未来的长期投入才是无底洞,资产变负债,就是这么来的。
来了日本之后不少人会听到这样一个词——“空き家”,指的是长期空置没有人居住的房子。
据总务省实施的全国房屋空置率调查,日本截至2018年已有849万套空屋,住宅空置率达到13.6%。
据野村综合研究所推测,如果再不加以处理,日本的空屋到2038年将达到2303万套,占总量的31.5%,相当于日本每3套房子里就有1套是空置房屋。
但只要去往日本的地方县市就能明显感觉到,空置的房子比比皆是,0元购房的广告也能经常看见。由此可见日本房地产的两极分化趋势。
日本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萎缩的,而大城市则加剧了虹吸效应。
坚持看完,给自己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