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汗为心之液”,出汗不仅能调节体温,还能反应身体的内在状况。有些出汗可能是疾病信号,以下4个部位出汗多,是身体在“报警”。
1、额头出汗——胃热
胃热多因饮食不节(如嗜食辛辣油腻)、情志郁火或外感热邪等导致,热气上蒸头面,引发局部出汗。常伴随口臭、口干舌燥、口渴喜冷饮、牙龈肿痛或出血、食欲亢进、大便干燥或便秘、舌苔黄腻等。
2、手脚心出汗——脾虚湿热。
中医认为,手足汗多与脾虚湿热相关性很大,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虚,水湿代谢就会出现问题,导致湿气积聚,可能通过手足出汗排出。常伴随手足黏汗、口苦尿黄、舌苔黄腻等。
3、背部出汗——肾虚
背部是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与肾经互为表里,肾的功能异常可能通过膀胱经反映于背部。如果背部出现异常出汗,特别是夜间盗汗,中医常认为与肾虚或肾阳虚有关。
4、劳心汗(心胸汗)——心气虚
劳心汗又叫心胸汗,指汗出于心窝或两乳房之间。如果心胸位置出汗过多,可能是平常比较劳累、操心较多,导致心气相对不足,多见于心气虚的人群。常伴随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或苍白等。
,时长03:53
药墨调理
药墨小分子萃取技术,有超强的渗透力,能快速的进入人体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并能穿透血管壁,进入经络体液中,运用墨疗,药疗,隐形针灸,透皮疗法,热渗透加反渗透与一体,直达病灶,同时他的弥撒性非常强,进行搜毒、锁毒、攻毒、排毒同步进行,在人体中无处不在,将藏在体内的毒邪病毒进行净化,进入体内的药墨以及分解后的病毒,毒素经大小便排出体外。以经络腧穴、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为指导,调理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来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延年益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