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心理的人一定都被人问过这个问题,你是学心理的呀,那你能猜出来我在想什么?我们是学心理的,但是真的看不出来你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被问得多了便形成了条件反射,每次介绍自己专业的时候都紧接着附带一句,我猜不到你们在想什么。可能是文学作品或是电视剧的渲染,让大家都认为,学心理等于算卦,非也非也,我们学得可是科学。
曾经认为学心理无用
这种感觉最强烈的时候应该是本科毕业那会儿吧。像信息那样的学院出来的学生,即使四级没过,大学挂科,毕业仍然是能找到工作的(只是就我们学校的情况来说,没有针对性),也不是说我们找不到工作,只能说找到合适对口的工作不容易。好像是个万金油一样,哪都能沾得上,可是哪边有没有特别的优势,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来,我是就业市场的一块儿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说白了,还是学业不精,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地方,可是理论性的东西该拿什么出手呢?发论文!可是一个个又缺少专研的精神,于是乎很多人都成为了差不多,于是乎虽然学了4年心理学,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大家纷纷散落在各个行业了……
千万不要给熟人做心理咨询
咨询师与来访者是不可能成为好朋友的,这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原则性问题。在这之前,身边的朋友一听说我是学心理的,便都以为我具有解决各类疑难杂症的能力,纷纷向我咨询各种问题,不过最多的还是感情的问题。刚接触心理学,自己也有着新鲜热乎劲儿呢,本着来者不拒的态度倾听了不少朋友的心声,那段时间还真把自己当成了情感专家了,天天聊得不亦乐乎。感情问题嘛,很多都是随着时间自愈的,很多时候就是想找人诉说一下,我却还认认真真一本正经的跟人家分析,后来,跟这些朋友再也不聊感情问题了,生活上也有种越来越远的感觉……
也不要介入自己家人的心理问题,因为你就置身在同样的环境里,只能说开导,并不能说是做咨询,自身的火候还不到,有时候可能只会加重问题。
对于这条准则,我的理解是,人对自身都具有私密性的要求,来咨询的问题又多是私密性的,不想让外人知晓的。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会对咨询师产生移情,但这种移情是正常的也是不正常要制止的,否则不利于咨询的继续开展。说它正常,是因为突然生活中有一个人不厌其烦的听你的抱怨、鼓励你、安慰你、接纳你,很自然而然就对这样的人产生了一种依赖感,觉得想和这样的人做朋友或者是相伴一生;说它是不正常的,是因为一旦产生移情一定会影响来访者的治疗效果,让来访者陷入到另外一个问题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咨询师一般只和来访者进行咨询会谈而不会有其他任何的社交接触的原因。所以各位曾经和我预约做咨询的小伙伴们,我的号你们是挂不上了。
学了心理也不一定能当咨询师
其实在本科阶段,因为经常性听朋友吐槽并开导他们便以为自己具备当咨询师的潜质。这样认为也没错,毕竟咨询师要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但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后来看了一些咨询案例之类的书才发现,想成为一名咨询师,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很多时候,你就像一个垃圾桶一样接收来自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心理垃圾,自身要对这些问题有排解能力,否则很可能承受不住,严重到影响自己的生活。而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有足够的阅历和体验,这也是为了给来访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师都要定期接受督导的原因。所以,想当咨询师需要的特质远不止无条件积极关注、耐心、坦诚等,这是一个治愈他们也是治愈自己的职位,如果不是本着真心的热爱,相信没多久你也是会有职业倦怠的。
让我逐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项说来是学心理的优势,可能以后日子久了也会变成劣势吧。学心理学,基本是从婴儿到老人的心理状态都系统的学习过,如果自己留心一些,会知道跟什么年龄段的人该如何聊天,聊些什么。某些人到了某个阶段会出哪些问题,会在与他沟通的时候觉知到他/她可能是哪个成长阶段出了问题,可能也就是大家 口中所谓的“读心术”了吧。有句话说:当你不知道如何下决定的时候,就去抛硬币,硬币抛起的那一瞬间你就有了选择。其实,并非是不知道如何去选择,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接受心中已经做下的选择,我们需要借助外力去肯定一下自己这个选择是对的。好朋友之前报名参加一项资格证考试,可是考前都没怎么复习过,于而且考试的那两天还有别的事情在身,于是不知道是该去考,还是说干脆就不考了。如果不考了,就浪费了几百块的报名;如果去考,肯定不会通过还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耽误现在的事情。她去问了她的发小,也来问了我。问我的时候,我直接跟她说:“其实你自己都已经下了决定不去考了,你只不过想让我支持你的决定而已,让我觉得你做得决定是明智的,既然你都下了决心,就别再动摇了,按你想的去做吧。”她当即表示很惊讶,她回我说,她发小劝了她好久让她不要太纠结,既然报了就去考吧,而我上来就一针见血。我想这也是学心理学带给自己的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让自己对某些事情变得敏锐了一些,我想这也是心理咨询师所需要的职业嗅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