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黄旭华,秉躬耕之志绽青春芳华

        在惊涛骇浪的南海深处,一位九旬老人用三十年沉默铸就了共和国的水下长城;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之上,一位大国脊梁以毕生坚守诠释了知识分子的赤子情怀。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黄旭华院士将人生深潜于碧波之下,让信仰绽放于沧海之上,为新时代年轻干部树立起精神航标。这种“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品格,恰是当代青年最应汲取的精神养分。

        深潜碧波见忠诚,锻造“许党报国”的政治品格。当黄旭华在1958年接到研制核潜艇的绝密任务时,他毅然走进与世隔绝的试验基地,三十年未曾还乡探母。在辽宁葫芦岛的荒滩上,科研团队用算盘计算着上万组数据,用磅秤称量着数千个零件。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正是当下年轻干部破除功利主义、个人观念的思想利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当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践行初心,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科技攻关的实验场、项目建设的最前沿,无怨无悔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答卷。

      勇闯龙宫显担当,淬炼“敢为人先”的奋斗意志。花甲之年的黄旭华以总设计师身份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创造了世界潜艇史上总设计师随艇深潜的首例。在300米极限深度,他笑谈“此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用生命丈量着中国深度。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精神,启示年轻干部要主动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正如核潜艇下潜时每增加一米都需要突破技术极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深情寄语“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都需要年轻干部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确保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

      甘守寂寞砺初心,涵养“我将无我”的精神境界。当黄旭华的母亲通过杂志报道才得知儿子真实身份时,黄旭华已青丝变白发。曾经许多单位向黄旭华抛出高待遇的橄榄枝,他不为所动,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多次到大中小学作报告、作科普,宣讲科学家精神。他一生不为功名利禄、不计个人得失,“赫赫而无名”。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淡泊品格,恰是医治浮躁病的良方。年轻干部当以“不要人夸颜色好”的胸襟对待名利,在基层治理的琐碎中沉淀,在服务群众的平凡中升华,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