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能在语文和英语之间自如切换的 “双语” 教师。
英语教学,于我而言,是内心深处不愿割舍的坚持。即便已许久未站在英语课堂上,但在生活中,我始终以英语老师自居,时刻关注着英语教学领域的动态,不断学习与提升。既然选择重新执教英语,我便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成绩。
开学伊始,我以一场严肃而又亲切的对话,开启了和孩子们的英语学习之旅。我真诚地告诉他们:“语文学习上,咱们已然是三年级的‘老将’,但在英语的世界里,大家都如一年级的新生,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要肯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让我们携手共进,打好英语基础。”
学习英语,26 个字母是根基。为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我提议大家一起唱 ABC 英文歌,可结果,除了 ABC 这三个字母,其余部分几乎成了我的独唱。不过,这也让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未学之前,竟已认识三个字母。于是,我决定本周先教他们八个字母。课堂上,我不厌其烦地对着口型,一个音一个音地引导他们读,一笔一画地示范他们写。考虑到孩子们在家学习资源有限,我特意在网上搜寻了免费的听读音频,好让他们在家也能有标准的语音模仿。尽管一周下来,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勉强听到他们发出不太标准的英语音,但他们已然勇敢开口,这便是希望的开端。
英语第一单元围绕 “making friends” 展开,主要教授自我介绍及打招呼用语。这不仅是新的语言知识学习,更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品德与价值观的良好契机。我深知让孩子们直接用英文拓展难度较大,而身为语文老师,我便想到了学科融合的办法,引导他们先用中文尽情拓展,探讨如何成为有吸引力的人、怎样交到更多朋友以及如何通过观察他人言行来选择朋友,以此实现学科教育的育人目标。
语文教学到了三年级,是个关键转折点,从字词句过渡到写作文,对学生要求陡然提高。因此,我格外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攻克生字词,以便将更多课堂时间用于文章结构与表达方式的学习。上完《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我思索着能否通过聚焦第一自然段的仿写,帮助孩子们克服写作恐惧。课堂上,我与孩子们热烈讨论:自己的上学路与边疆小学生有何不同?会看到、听到什么?有何感受?尽管我们民族基本相同,但又有哪些细微差异?…… 我鼓励孩子们根据实际情况改写第一自然段,只需改动十处即可。虽然孩子们改写的成果并非尽善尽美,但每个同学都有新发现,且在小练笔过程中熟练掌握了排比句用法,我觉得这便是成功。
在英语课与语文课的交替教学中,我又萌生了新的灵感。孩子们对外国人名字充满好奇,那能否借助 AI 设计几个少数民族人物,让学生用英语和他们打招呼?如此一来,既能以多样形式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他们领略祖国文化多元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双语” 教师的身份,赋予我更多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在未来教学中,我将怀揣更多思考,勇于尝试更多教学方法,在语文与英语的教学间自如穿梭,深入探索学科教育融合之道,努力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