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不是00后,但我有幸在出生后就接触电脑。
过去,家长们一旦看到孩子坐在电脑前,就会说:“呵!又在玩游戏!”
他们总以为孩子们坐在电脑前就是在玩电子游戏!而事实是……
确实如此……
如今可能手机游戏才是随手可得,但当年电脑可算是稀罕物。
能从小玩电脑游戏是我之幸。在电脑上,我最喜欢的游戏乃是用一些即时战略的地图编辑器制作一些地图,严格来讲这些算编程而不仅仅是游戏了(虽然二者并不冲突)。
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只要有空闲,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了。
如果说我一坐在电脑前就是玩游戏,90%是正确的。
周末和寒暑假更不必说,还有什么比用别人做好的游戏引擎讲述自己的故事更快乐的事呢?
答案是有的!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对我和我的朋友来说,“晚自习和下课时间就是电子游戏的延续”。
可在学校哪儿有电脑呢?别急,我们可以自己创建。
有纸有笔,我们就能画地图、建人物;学了数学,就能制造数据;人脑就是CPU;有骰子或计时器,就能产生随机数;有尺子和和量角器,我们创建的世界就有时空。
在纸上,虽然玩即时战略由于计算量太大,不好实现,但我们可以玩回合制RPG和策略类游戏呀!
对孩子们而言,在游戏领域中,两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我们通过你来我往的讲述,生动再现生死沙场,江湖情仇,魔法世界。为了创建游戏,我们几乎用尽了我们所有的知识。
我自己亲手创建的人物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为了拯救世界抱着魔王再生蛋跳熔岩的克莱恩大将军;可爱懒惰的温米尔公主;阴险狡诈的深渊人大日公爵。现在想起他们,还能会心一笑,看到他们,也看到过去可爱的自己。
久而久之,自己创造世界其实一点也不比别人做好的电子游戏体验差。唯一不足的就是视听觉效果了……这些最多通过我和朋友的演绎来弥补。
在纸上玩游戏,你一言我一语,更是将我们的距离拉得更近,游戏间,温暖感油然而生。
还有一款卡牌游戏贯穿了我整个学生生涯,那就是“游戏王”。由于是集换式卡牌游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卡组实在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
当年游戏王卡在小学生圈子里还处于“文明起源时期”。
当其他“小学生文明”还只会把游戏王卡用玩“打piapia”的“石器时代”,我和我的小伙伴已经自行建立了简易规则,提前进入“青铜器时代”。
所谓打piapia,就是在轮流卡牌侧面扇风,谁先让场上的牌全部翻面谁就赢。
初中,规则逐渐丰富,进入“铁器时代”。受各因素影响,我们陷入了长期混乱的“战国时期”,为了调整游戏平衡性,“各诸侯”争论不休!
混乱持续到了初中末期,我们上网了解了规则,终于开始了规则的大一统,很快,“工业革命”来临了。同调、融合、仪式、连锁,各种规则向我们袭来,我们的游戏规则进入了正统化。
再后来,我们在网络上找到了游戏平台,悄无声息,我们进入了拥有一切资源的“信息时代”,新的卡组狂风暴雨般袭来。但经过起初的狂欢后,我们发现这个游戏不再有乐趣。什么都有就意味着有了最优解;有了最优解,就导致了我们圈子使用牌组的同质化。
到最后,我们最怀念的却是当年自定义规则的“青铜器时代”。
正因为游戏,我们不少学生之间才有了共同话题。把自己做好的即时战略地图发给朋友玩,实在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以上说到的都是“文”类游戏,“武”类游戏我们偶尔也是会玩的。年纪小的时候,简单的捉迷藏就能让我们非常开心;后来稍大点,我们就给捉迷藏添加故事,甚至让我们每个人扮演某个角色,还赋予不同角色不同的技能等等,游戏活动的空间也大大增大了。
最后我们设定的剧情甚至涉及到了山林里,由于有危险,被家长骂了以后就没再继续了。跑到山林玩也确实是不值得鼓励的行为。
要真的一说下去,学生时代和朋友们一起玩的游戏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你要说这篇文章看似和“学生”二字并无关联?或许是这样。但要知道,以上很多游戏,大概成为学生的专利了。
游戏尚在,人尽分飞。我又该和谁玩呢?
家长们可知?游戏,可单人可多人,可现实可虚拟,可以让人开怀大笑,也能让人黯然落泪。无论如何,她是我学生生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游戏,就是不务正业,就是无意义行为。但是,我要大声的说,我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