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缓和医疗不只是一门医学,它还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更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如何让人好好的活到最后一刻是安宁照护人员一生的悬念,但还是有太多人误认为我们是催熟死亡的死神,希望这本书可以让大家从安宁照顾人员那从不放弃的勇敢与爱,还有力求最好的治疗于照顾的殚精竭虑中,对于接受安宁缓和照护这件事变得坦然并且放心。”
生老病死人生四大事,但最让人们讳莫如深的就是“死”字。但是人就终难逃一死,一定会面对人生这一终极的过程。怎样更有尊严的离去,怎样让人生的最后这一段路可以安然平顺,是现代社会必须要关心并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死亡过程大多数都是在医院进行,医疗救治也会进行到最后一步。当病人已经完全失去自主意识之后,延续生命的概率变得非常小的时候,还会有很多相关的抢救或生命维持系统在进行着。医生这时候所能做的,要么直接宣布抢救无效死亡,要么是请家属签字放弃生命维持系统,无论哪一种,对于病人和家属都是非常痛苦的。
在我们这个对于死亡不能坦然面对的民族,很少有人能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就把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规划安排好。毕竟社会在进步,相关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安宁缓和照护或者叫做临终关怀已经出现在医疗系统之中。让病人更好的更有尊严的走完自己人生最后一段路,是他们的职责和义务,当然这也少不了病人和家属的配合。这注定是一段不平凡的旅途,一定有着各种各样的让人断肠的故事!台湾奇美医院缓和医疗病房主任谢婉婷,就是这样一位照护医生,她把她所经历了这些故事整理出其中一部分,有了这一本书《因死而生》。
这是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离我们而去的故事。他们是不幸的,他们都经历了长期病痛的折磨,他们的身体都已经油尽灯枯,无法再有生的希望;但他们也是幸运的。有了安宁缓和照护,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怎样更好的离开人世,让自己不留遗憾、更有尊严的失去。“好好死,就是好好生的终极表现”。自己可以选择离开的方式,不但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于守护着的家属的解脱。
毕竟安宁缓和照护是最近新出现的,很多人还是无法理解,无法真正的接受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离开方式,怎样更好的和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每个照护医生最难的职责。这需要照护人员在病人和家属之间建立三方良好沟通的桥梁,让三方都能体会到爱,让理解成为最自然的流动。
这本书由一个一个感人的故事组成,让我们见证了这些鲜活的生命怎样在安宁缓和照护下离开,让我们了解沟通怎么在这之间进行,也让我们感受故事中的爱,病人与家属之间的爱,病人与照护人员之间的爱。有爱可以让病人更容易接受死亡这一现实,更没有遗憾的离去。但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什么样的的抉择才是更好的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放弃还是坚持?这是病人家属或照顾户人员主要面临的第一项抉择,当生命的最后一刻即将来临的时候,医疗维持要进行做到什么程度?这是要由多方沟通决定,这本身就是一项艰难的决定,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决定也都不一样。《能不能,多呼吸一刻》中,让我们看到了王先生和王太太的爱,当然也明白了,医疗系统的最后一刻的坚持,更多是来满足病人或家属的某一种愿望,但这种痛苦又无助的医疗到底有没有必要进行下去,痛苦的坚持到底为了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这种决定由病人做出,家属也许更容易接受。如果是家属做决定,就可能出现更多的过度医疗,即浪费医疗资源,又增加病人痛苦,而这样做更多的仅仅是为了满足家属“尽心”的愿望。就像黄伯伯的儿子一样,为了心中父亲的爱,一定坚持到最后一刻。这种死亡之前的抉择,本来就是一项真正的难题。
第二个关于死亡的难题是在哪里完成自己的告别仪式,家属和病人会有着完全不同的需求。病人更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亲人的陪伴下离开;但现在这种仪式更多的是在医院,在各种医疗器械的陪伴下,病人独自走完自己最后一段路。即使在安宁缓和照护下的病人,家属还是更希望病人在照护中心走完自己最后一段路。毕竟,死亡过程也是一个专业的事情,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而在家中各种条件都无法充分的完成这一任务,家属的畏惧心理可以理解。但相信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病人这一需求会慢慢得到推广并接受。病人可以在亲人的环绕下离开,对于病人更是一件幸福的事。
也许我们距离死亡还很遥远,但这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还有我们身边的那些我们最爱的人,他们也许更靠近死亡。了解死,是为了更好的生,是为了更好的活着。看一下这本关于死亡的心路历程吧,让这些真实的案例,给我们预先完成这艰难的一刻,提前准备着,迎接早晚会到来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