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班会 | 班会课设计要注意的8个要领
7月下旬,河南水患。8月初,响应省委号召,我县在全体班主任中,组织开展了“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
前几天参加了县名班主任工作室会议,对上交的班会材料进行评选。
通过评选,我们发现不少优秀的主题班会设计,也引发我对“什么是好的主题班会课”的思考。
什么是班会课?
主题教育活动通常指狭义的主题班会课。指的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为解决班级中的教育问题,围绕某一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教育活动。(秦望)
通过查阅省名班主任工作室推荐的班会设计,
以及我县班主任上交的班会材料,
结合自己平时对主题班会的理解,
我觉得,一节好的主题班会,至少有以下8个设计亮点:
1.有明确目标,不大水漫灌
既然是主题班会,就要有一定的主题,有一定的教育目标。
这次水灾,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值得从中提取的教育资源很多。
很多班主任设计了多种教育目标:家国情怀、生命教育、希望、责任、力量、成长、奉献、拼搏、信任、偶像、担当、坚守……
但这些主题并不是面面俱到,大水漫灌式的一股脑交给学生。
多个主题理念,都想传达给学生,就会让学生不知该认识到什么,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况且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感触浅尝辄止,过后一头雾水。
建议一节班会课的德育目标限定不超过三个。
最好是一节课专注一个主题目标,挖掘深入。
遇到像水灾、疫情这样的国家大事件,如果想落实多个教育目标,可以分多次召开系列班会,从不同侧面来辨析认识。
2.有层次梯度,不强势输入
成人接受一种理念,尚且需要一个不断深入、不断提升的过程,何况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
在传达给学生一个主题教育理念时,最好设置一定的层次梯度。
通常的思路可以是这样的——
先从具体的事件或直观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切实感知事情的来龙去脉或大致背景,以便迅速找到事件透露的教育点;
再围绕事件或情境出示问题,引发思考讨论,逐渐明晰教育目标;
对于学生认识不深的,老师再着力挖掘,师生共同将教育的目标;
最后再拓展引申,落实“我们该怎么办?”的教育行为。
这样水到渠成地达成,班会课的流程会自然通畅,也避免了强势说教式的输入,避免学生“口服心不服”的表面接受,内心却并不认同的教育假象。
3.有过程步骤,不主题先行
班会的实施与日常的文化课教学有类似之处,
都要经过“情境导入——问题呈现——师生共议——讨论总结”等教学环节,
让学生逐渐进入老师所设置的教育情境中,
而不能一味冒进,以为老师把要传达给学生的亮出来,学生就能接受了。
若是这样,与硬性灌输有什么区别呢?
4.有活动启发,不枯燥说教
主题班会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能力沃土,是学校品格和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迟希新《有效主题班会八讲》)
为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就要让学生不仅口动、脑动,更要身动、心动。
没有活动的教育是枯燥的,没有触动的教育是无力的。
观看视频图片、听歌唱歌、游戏竞赛、现场调查、辩论演讲、角色扮演……
多种形式的学生参与式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体现班级主体教育的性质,达到在活动中有触动,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5.能贴合实际,不隔靴搔痒
班会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教育学生。
班会课应该着眼于、出发自、落脚在哪里?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班会课不能规避、脱离、遥距“儿童”的世界,班会课应该是童心生长、童情激扬、童言清越、童意氤氲的天地,不倾听“儿童”的心跳,不关注“儿童”的实际,产尊重“儿童”的需要,不满足“儿童”(合理)的期求,这样的班会课是不合规律性的,也无法达成其应有的合目的性。
(冯卫东)
班主任在设计班会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些教育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道德基础、心理特点有什么联系,在实设计实施班会的过程中,就要以学生视角来考虑,以学生以接受和喜欢的方式自然的接受教育。
而不能仅仅站在老师成人的视角去看待教育目标,自说自话,隔靴搔痒,那只会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班会教育也不能无限拔高要求,说一些不切实际只是看上去很高大上的话。
6.有对比辨析,不单向思维
中国学生最缺乏的教育就是关于自主选择的教育。
在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的时候,不是家长已经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替代做好了决定,就是老师替代已经屏蔽了自认为不需要考虑的选择。
孩子从小就没有看到过事物的全貌,似乎世界就应该是单线的发展着。
因为我们没有教会学生去对比、辨析,没有教会学生去自主选择。
一旦学生走向社会,面临林林总总的世界,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不是被乱象迷惑,无所适从,就是被表象诱惑,滑入泥潭,无法自拔。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就要着力训练学生全面看待问题,慎重自主选择,并践行责任。
班会课上,面对同一事件,教师的解读不能只有正面的视角,也要找出侧面甚至反面的视角,并大胆地呈现给学生,引领学生全面的看待问题,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启迪思维的发展,在多种视角的关照下,让学生自己去学会选择。
7.有引申拓展,不就事说事
事物是发展的,运动的,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困境,也许过段时间,回头看,根本不是问题。
如果我们在班会上,只给学生讲这一件事,讨论这一个理念,而不能举一反三,不能拓展引申的话,学生就可能像“郑人买履”一样,思维僵化,走向现实社会,不能融汇变通,不会与时俱进。
班会设计时,班主任要打开思路,让自己不只站在这一件事的点上看问题,而至少能从纵向的时间线,自古至今地看看先人们是如何看待的;也能从横向的空间线,由中到外地看看别人是怎么看待的。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
拓展引申,打开不只是教育的视野,开启的更是学生的心智。
8.有落实行动,不知行分离
班会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课堂上的教育,解决学生、班级中现实的问题。
只有道德教育,没有德育行为,教育的效果无从知晓。
好的班会,一定要将学生从班会上受到的德育知识、理念、情感,转化为实际的行为改变。
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把班会课上的知、情、意,最终落实到行动上,进而让行为不断强化、固化,逐渐形成良好习惯,这样的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是有益的教育。
知行合一,不只是教育的原则,更是人生的行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