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影评、剧评这种东西,是要由非常专业的人来写的,自己写好像总也写不到点上。但是,前天看完《我不是药神》以后,我就忽然不这么想了。评价一部电影或是一部剧,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尤其是面对一部如此优秀的电影,不说点什么,总觉得不太甘心。
那我就斗胆来谈一谈,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吧。
(本文不涉及剧透。)
1. 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了自来水
说实话,每次有电影或是新剧要上映时,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水军刷好评,我们早就见怪不怪了。预告剪得永远比正片好看,噱头做足,流量明星们跑跑路演,营销号带一波节奏,粉丝们刷刷票房。
最后支持者与路人形成两极化的评价,收获不错的票房,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就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成功了。好像很多作品都是这样的模式,不惊喜,不意外。一阵热闹之后,很难留下什么水花。时间一长,观众们只要听到国产片这三个字,期望值似乎就会自动降低一半。
但我发现《我不是药神》不一样,它刚一上映,刷屏的竟然都是这样的评论:
“这电影居然能过审,简直就是奇迹。”
“说好的喜剧呢?影院里半数人都哭了,我哭掉了好几包纸巾。”
“虽然2018年才过了一半,它已经预定了我心中的年度最佳影片。”
“韩影《辩护人》即视感。这部电影注定要载入华语电影史册。”
就连平时我关注的一些比较毒舌的影评人,这次也丝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总结起来就是,惊喜,意外,不常见,国产片的骄傲。
水军们可不敢这么夸,也夸不出这种水准。一部影片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几乎零差评,在以苛刻著称的豆瓣里评分居然也达到了9分之高,我想,一定有它的原因。
这也正是我走进影院,去看《我不是药神》的最大一个理由。
2.少有的现实主义题材国产片
以前我们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说,韩国有《熔炉》、《素媛》和《辩护人》这样改变国家的电影,而我们什么时候才会有这样的电影呢?《我不是药神》出来以后,很多人说,现如今我们也有了。
韩寒在评价这部电影的时候说道:“我们看了很多喜剧闹剧,很多都市爱情,很多魔幻鬼怪,很多故弄玄虚,但是我们的现实主义题材在哪里呢?我们身边的世界,是否都沐浴在阳光之下,笑着入睡,笑着起床,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吗?而那些穷苦,困顿,疾病,卑微,那些社会矛盾,冲突不公,无解之症,无妄之灾,都在哪里呢?”
是呀,想也知道,这世界上的天灾人祸,会少吗?那些穷苦、困顿、疾病、卑微、无解之症、无妄之灾,看不见,不闻不问,就代表不存在吗?一切粉饰太平的假象,终究不堪一击。只有去面对这人世间的黑暗、混乱与不堪,才有可能真正地去解决问题。
这种题材总是过于严肃,会刺痛人,不如嘻嘻哈哈的东西来的轻松。但是,痛一点真的没关系,痛了,我们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才会去改变它。
《我不是药神》的出现,恰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世界没那么美好,可也没有那么糟糕。这也就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存在,最大的意义。
3.演员们表现极佳
章子怡曾经在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里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演员这个职业,是应该得到敬畏的。因为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情绪、身体和心灵都奉献给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角色。”
但是,看过《我不是药神》以后,我觉得章子怡这句话还需要补充一下,那就是,他首先得是个好演员,才值得被尊重和敬畏。
我们都知道,演员这个职业的门槛现在好像越来越低了,人气高一点、名气大一点、粉丝多一点、相貌好一点,好像都可以演戏。当然了,我这里没有要diss谁的意思,大环境如此,商业利益驱使,可以理解。但是入门很简单,不代表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很好,不代表你就可以吃得了这碗饭,也不代表我们就会因此而降低对演员的要求。
《我不是药神》上映以后,有很多很多夸徐峥的文章,专业且详细,比如对于细节动作他是如何处理的。单是坐姿上的不同,就可以体现人物角色心境的变化。
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网友在网上提问,如何评价徐峥在《我不是药神》里的演技?
有个回答是这么说的,是可以让你忘了他是个光头的程度。
看了这句话以后,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对,电影里他有头发。而前几天我还在网上参与大家给“山争哥哥”的花式应援,最有名的是那句“他连头发都没有了,只有我们了。”
其实都不用我再多说了,一个好的演员,是会让你忘了其他的一切,带你进入一个角色里,并且这个过程是不自知的。在采访中,徐峥说:“真正的演员永远躲在角色背后。”这话,你仔细品品,啧啧,没有一定的水准,是说不出来的。
除了徐峥以外,剧组其他演员,表现也都可圈可点。听说王传君为了演好绝症病人每天跳绳8000下,为了拍好其中某几场戏,他两天两夜没睡、一口气吃了44个包子和5碗面,吐了三次,谭卓为了演好钢管舞的戏份苦练一个月,浑身都是伤。
当然了,这里没有帮他们卖惨的意思。就像陈道明说过,现在动不动就是,什么手破了、冬天在水里头、夏天穿着大皮袄,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功劳,你的职业就是这个,你拿的就是这份钱。我非常同意。
我提到这个是想说,一个好演员,为了角色的付出,值得肯定,仅此而已。你成就了角色,角色也会反过来成就你。
《我不是药神》非常棒的一点就是,每一个主创人员都没掉链子,从导演到编剧,再到每一位演员,都特别特别棒。这种事,缺一不可的。
4.现实可比影片复杂多了
还有,《我不是药神》不是杜撰的,它在现实中有原型的。百度一下“程勇”,就可以了解原型的背景故事了。
我记得陈可辛在拍《亲爱的》时说过,“生活其实才是最好的编剧。那种真实发生的曲折和纠结,不是编剧可以凭空编出来的。真事比假戏好看,建立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它才能更加动人。”
我觉得,这就是现实的魅力。
看完电影以后,我发了一条这样的状态:“说实话长了点岁数以后,我一直对那种伟光正的角色无感,觉得假,反倒是对人性的复杂开始有了体谅和思考。”其实《我不是药神》里,每一个角色都谈不上是完全正面的,就连徐峥扮演的“药神”,也不乏市井小民的市侩鸡贼,和中年男人的油腻庸俗。可是,也恰恰因为如此,才真实。
真正的现实世界很多时候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很复杂,它有很多很模糊的界限,值得我们探讨。就像影片中最大的冲突,就是药企与病人之间不可调节的矛盾,而药企方好像就是为了利益卖高价药而置白血病人的性命于不顾,完全无良奸商的形象。
而医院、警方和法院等,好像也有点冷漠不近人情。可能是审查原因,也可能是为了突出老百姓们就医难、看病贵、吃不起高价药的艰难处境,更有可能是为了戏剧冲突,总要有一方来做反派,电影做出这样的处理都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妥协也是必要的,毕竟能上映就很不错了。
可是,看了很多科普文章,据我了解,真相不是这样的。影片中对于仿制药的不良反应和用药风险闭口不谈,放佛默认药效完全等同于高价的原药。但事实是,仿制药没有经过临床试验,就相当于大家都在当“试药小白鼠”,风险真的很大。所以影片中的医生说:“吃违禁药出了问题,谁负责?”
而且,除了少数真正的侠义之士,由于利益驱使,有很多像影片中的张长林一样的无良商人,只是以假药来谋取利益根本不顾病人死活,这一点我们很难去区分。很难说,如果我们支持走私仿制药的话,是不是也在变相支持那些无良药贩。
所以,警方和法院依法办事,也有他们的无奈。纵使理解也没有办法,就像影片中警局局长对周一围饰演的曹警官说的那句:“法大于情的事,你见得还少吗?作为执法者,就应该维护法律的公正。”人在不同的立场上,看问题的角度自然就不一样。
说回到高价药,它之所以是天价,是有原因的。知乎上关于药价的讨论,有这么一段话:“靶向药之所以昂贵,那是因为能买到的已经是第二颗药。第一颗药的价格是数十亿美金。”
药企开发新药,是要投入至少十几亿美金的投资和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成本的。简单来说就是,新药的开发成本,本身就是天价的。如果“药价高”这个黑锅就简简单单地让药企背了,没有人为新药研发买单,药厂无利可图放弃研发,难道就是好事了吗?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没有天价药,仿制药该仿制谁?如果根本没有天价药,也就意味着,就算有钱,也只能等死。那好像,更绝望吧。
其实,可以讨论的东西,远不止这些。
我猜《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创作的初衷,也是想让这些现实中原本就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暴露出来,取得更多的关注。它对人心的触动,对人间冷暖与苦难的深层思考,才是它最大的价值。
以我自己为例吧,我真的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活得庸庸碌碌了,对一切逆来顺受,没有小时候那么嫉恶如仇了。但是在电影演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我心里麻木的一部分,在渐渐苏醒,也突然明白了很多人做慈善和公益的初衷。我幡然醒悟,内心有些东西是该好好坚守,比如善良。
在影片结尾提到,天价药“格列宁”进入医保,我国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
你看,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最想看到的,不是吗?
有人说《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有点虚高,其实还是有瑕疵的。确实,很多人在评分的时候是带着情绪的,观众心里也都有潜台词:你看,别老说我们苛刻和恶意刷差评,面对好片子我们是会狠狠夸的!
可能跟一些顶级的作品比,确实还有一些差距。但是它的出现,真的意义重大。观众从来都不是傻子,多的是把观众当傻子的创作者。这不也恰恰证明了,我们实在是太缺少这样的电影了吗?我反倒认为这种夸奖是鼓励,鼓励更多这种有意义的电影出现,这是好事。
我很喜欢豆瓣上有一句短评:“希望这片子更快冲向高票房,驱动资本转向优质现实主义题材。”
所以,这篇文章我之所以小心翼翼地写而没有剧透,一是因为我被剧透了所以观看效果降了很多,二是我也希望对这部影片感兴趣的朋友们,亲自去影院支持一下。以前我也经常会等电影下线了在网上看,但这部电影我真的觉得它值得一张电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