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晚上都不怎么吃饭,所以下班回家的路上会预留出一小段路程来散步。摘掉耳机,不听任何东西,一边走路一边思考问题,或者什么都不想,只是安静得走。尝试了几天,发现效果非常棒。脱离了其他声音的干扰,整个人悠闲地走在路上,一天即将过去,整个人慢慢地放松下来。这时就会有新的声音从内心升起。比如某一天我走在河边,突然问自己,金瓶梅和红楼梦的最大区别在哪里?为什么我更喜欢看红楼梦呢?红楼梦中的人物和金瓶梅中的有什么区别?我试着去分析,去找答案。我在想我为什么喜欢村上春树呢?看到别人拍照,我猛然想起电影《一一》的片段。
整个人放松下来之后,很多东西会重新进入你的心灵。享受到这种喜悦之后,我早上坐公交车也不听东西了。我也去想问题,想事情,或者只是看看外面的天气,或者周围的人,让自己进入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有时候,那些看过的书或者电影中的片段会突然袭上心头,我会去体味其中蕴含的道理或者韵味,这些片段也会把我带到另外的地方,让我回忆起某个朋友,或者某件很好玩的事情。有时候甚至就是不停地在脑海中咀嚼一句话。
有天天气特别棒,中午我特意跑出去晒太阳。找了个比较安静的角落,一边晒太阳,一边散步,一边思考问题。有好几次我都进入了那种和自己对话的状态。我问了自己一个一直以来自己内心都很害怕的问题。从大学起,我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我深深知道它对我也很大的影响,但是我始终都没有很认真得去面对。问出来之后我突然有点释然,我来回不停地走,也不停地问自己。现在我都可以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自己内心的波动。我很开心自己终于试着走出了第一步。
最近看的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我们需要解构这个世界和自己”。是的,这个世界我们要去质询,对于我们自己更要质询。想要成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想要这辈子过得快乐平和,这点是必须要去做的。可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害怕和自己独处的。我们把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睡觉,吃东西,逛街,打游戏,阅读,看剧,刷微博朋友圈。这个世界创造出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占据我们的脑袋,让我们不得有半刻闲暇。
大脑天生是有惰性的。剖析自我,与自己相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它不愿意去做。因此它制造出一种空虚感,驱使我们用各种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逃避我们内心真正的声音。然后我们就照做了。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我们害怕那种无所事事的感觉。整天被各种积极向上的文章包围:“5点起床,我都干了些什么?”“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如何管理自己的精力?”“2016年,我读了一百本书。”所以我们不停地看资讯,学知识,不停地看周围人的动态,让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保持同步。
可是我们的内心呢?我们忽略了它,让它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一刻也不得停歇。我们了解外界比了解自己更多,这也许就是我们拥有很多烦恼的原因。我们看了很多书,看了大量电影,读了很多爆款文章,可是,我们好像没有变得更优秀。我们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可是我们无法说出自己的收获,甚至我们都没有来得及认真思考,就投入到下一本当中去了。我们在争分夺秒,我们发誓一定要赶超别人。就算读了很多岁月静好的文章,我们的内心也没有得到洗涤。
以前我总觉得独处就是可以一个人安然地做事情,看电影,读书,散步,听音乐,发呆,看风景,不会觉得寂寞,甚至还很享受这种感觉,享受一个人做事的充实感。但是现在我觉得真正的独处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独处是当你什么都不做,只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内心也是充盈而平静的。
我独自待着,什么都不做,也感觉很美好。多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