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英国学海之旅,我想那应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曾于10年毕业于国内某高校英国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12年又在该高校获得英语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随即找了一个文职工作,工资不高不低,压力不大不小,人际关系简单,上升空间不大。本以为学业之路会暂告一段落,但各种机缘巧合加上好奇心的驱使,我又一次踏上了学路,这一次我飞到了梦寐已久的国度—英国,选择踏上了一块自己学识中的处女地—商科。
我申报的学校在英排名40左右,不高不低,这大概也是我到目前为止人生的得分吧。专业是商务管理,授课类硕士,总计190学分,其中五个必修课每个占20学分,他们分别是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公司策略、以及财务管理,另还有一个选修课,我选择的是有关公司策略的延伸课程,40学分,另还有作文占50学分。
每一门课都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大班授课,大概120人左右,另外一个是小班讨论课,大概15人左右。大班授课的时候我总坐在前排,感觉班里留学生很多,很有国际化的氛围;但是不久我就发现这是错觉,我所属的讨论班80%都是中国人,第一节讨论课我感觉糟透了,有点心疼学费,恨不得马上回国,心想这不就是把国内课堂搬了个家么。当天在跟一个中国同学交流过后,我推理出讨论班应该是按照姓氏首字母顺序分配的,很不巧,我的讨论班恰好中国人偏多。
当天晚上我就给老师写了邮件,我说:“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学生,既然到了英国,我希望能跟更多的英国和其他国外留学生交流,请您帮我换到某某讨论班。”
这种有点事儿事儿的作风是我也不是我。但我之后又不像自己的做了一些事儿事儿或者不招老师待见的事情。记得某老师在某讨论课上不知不觉就聊到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她巴拉巴拉巴拉说了一堆中国高等教育的陈年观点,另人震惊的是,全班80%的中国学生居然没有一个人反驳。我举手她点头然后我告诉她中国的高校现在正在经历着改革,中国的社会也在经历着改革,法律和制度越发规范,各行各业也兼有创新等等。
我发现英国的老师不是一般的表情夸张和一般的爱夸人,她特别兴奋的大声感谢我,跟我说“真得非常感谢你,之前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这些!”记得还有个讨论课的老师“well done”和“good question”从来不离口,这里的“well done”我觉得可以翻译成“嗯嗯”,“good question”翻译成“让我想想啊,这个题应该……”
另人大为愤慨的是,讨论课老师的关注点基本都在英国学生和其他国际留学生身上,但这算是事出有因吧,因为我发现讨论班上的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并不好好听讲也不好好讨论,有些人上课的时候一直刷刷刷刷刷手机,甚有刷到地老天荒之势。大部分老师还是愤怒的,“没收手机”事件发生过不止一两次,当然手机下课后老师还是会归还给学生本人的。还有一些中国留学生不刷手机也不讲话也不干啥,我想自己很多时候可能也是这一类吧。
相反,英国学生和国际留学生把讨论班的“讨论”二字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我对老师的“种族歧视”假设也就释怀了。当然,积极的中国留学生也存在,但在我的这所学校并不是主流。我觉得把原因梳理起来大致有三点:一是一些中国留学生英语不好,达不到用英文跟老师交流问题的水平;二是一些中国留学生的终极目标只是为了混个文凭;三是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内敛文化所致。
当然,既然是授课类硕士,所以免不了总像小学生一样背着书包上学校,然后好好听讲做笔记。我无法用某一系列的形容词来形容我的老师们,因为他们性格迥异,风格变幻莫测。有的人上着上着课就飞上了讲台,有得人说了一节课还是杰伦的前奏,有的人总是彬彬有礼,还有的人第一次就暴躁给你看。我整体的感觉是英国老师比中国老师豁得出去,因为在中国,大部分高校老师都是以彬彬有礼、娓娓道来的形象面对学生的。
商务管理专业全而不细,有点类似于大锅菜,味道不差容易下饭却永远成为不了招牌。每一门课基本都是浅尝则止,总结起来,原因有三:一是受课时的限制,一门课一周一次,正式授课也就10周左右。二是受到学生背景限制,因为我这个学校可以招收零基础的学生,比如我。三是社会需求所致,如此全面而浅尝的课程必然会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另,就所学内容来说还是很贴近社会和生活的。举个例子哈,SWOT是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以及threat的缩写,SWOT分析就是从内外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企业所处位置,也可用于分析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对某些老师,我又事儿事儿了,我记得有个老师特别爱写板书,而且字迹非常潦草,我又一次忍不住给她发了邮件,跟她说明了问题,并建议她把PPT作为主要授课工作,把板书作为辅助授课工具。这一次的事儿事儿又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她果然部分采纳了我的意见。
除了校内教师授课,我们专业的老大还邀请过其他学者为我们授课,但有且仅有一次。这些学者普遍都是学术经商双背景,授课内容也异常生动有趣。
我们商学院的图书管理员也没闲着,和文学院的几个老师联合办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其中一个老师负责选书荐书,希望大家先自行在家阅读,然后每周三聚在一起边吃甜点边喝果汁边讨论书的内容和文化。只要不是作业逼人黄花瘦,我都会去参加这个读书俱乐部,我发现这种讨论的方式很有助于英语的提高和对英国文化的了解的深入。
说到对英国文化了解的深入,就不得不提icafe,这是一个慈善组织,专门负责给外国留学生提供聚会交流、练习英语、学习英国文化的机会。他们是不是覆盖全英我不确定,但他们的确在很多城市都做得有声有色,通常情况下,他们会租一个场地,发通知给留学生,并提供志愿者服务以及零食小点,icafe的志愿者虽年龄各异,甚至国籍各异,但我深深的感觉到他们都有着一颗平静而热忱的心。我人生中第一次觉得聊天对于文化的学习特别重要,真的要感谢他们!这种触动使得我回国后开始努力通过交流进行学习,交流的对象有很多,有同学有同事,有亲戚有好友,甚至有很多陌生人。举个例子哈,作为一个永远沉默的出租车乘客,在从英国回来后,我居然开始和出租车司机主动聊天,也许是自己有买车需要吧,但通过交流真心学习到很多知识!
上文提到平静和热忱这两个词,我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词来形容这些志愿者呢?因为回国后我发现国人最缺的不是钱不是医保不是教育,而是缺少一颗边把生活看淡边无比热爱生活的心。也许我的观点是片面的,也许你说这只是以偏概全,也许你说我是崇洋媚外,但这就是我最真真切切的感受,很多我认识的年轻人都把生活过得不知所以然,忙忙叨叨工作,稀里糊涂变老。我觉得自己就一直是这样的人,工作忙叨却评不上优秀,评不上优秀也没好好体验生活。总之,一切都是懵懵的,既无看淡生活之心也无热爱生活之志。我告诉自己,你的生活不是生活,是生存。
扯远了,接着写写作业和考试,我们专业以报告作为考试形式很普遍,报告字数约2000-3000字(英文)左右,我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为了写出自己的观点拼命找别人的观点,观点收集够了下笔嗖嗖的。所以,第一重要的是阅读和归纳,第二重要的才是写。写之前最好对整体文章有框架设计,写每一节和每一段之前最好也对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一定设计。
除了报告,我这个专业还有其他几种考核方式。举例哈,永远凑不齐人的小组作业和做演讲。当然,还有几门考试,老师会给考试大纲,总体难度不大。
课下的时候,我尽量要求自己和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民族的同学来往,除了多多练习英语的原因外,我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害死猫的好奇心,不知道为什么,不同文化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我一直相信读书不如行路,行路不如多结识朋友无数。
大概就先写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