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放假”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的不少话,实在是说得很有意思,他在《哲学研究》三十八节里面有这么几句话:

        “只有在语言放假的时候,哲学问题才会产生。在此,我们的确可以把命名想象为思维的某种奇妙活动,好比一个东西的洗礼。”

        按,这好像是在说,我们在实际使用语言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与语言“拉开距离”,不能把语言作为对象来思考。只有语言“放假”了,它暂时退出了它的实际使用的天地,它才能成为思考的对象,站在思考的面前,成为哲学的问题。

        比如,说到语言,首先即是命名问题,维氏比之为“一个东西的洗礼”。其中的情况千种万样:可以是一个名称,亦可以用一个手势或者身体的指向,称之为“这个”,仿佛那东西的名称即是“这个”,而由手势指向加上“这个”的这一种指称,其在实际情形中所对应者,却又是千种万样,可谓“有多少情形便有多少的实际指称”。

        再比如,一个命名与其对应者之间,又有多样的关系。一个命名的对应者如果已经破碎、分解或者说不存在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命名无意义了。但是,这个命名却还是可以使用,从这个上面来说,又是有意义。也就是这个名称的拥有者可以不存在了,但这个名称的意义和意思却依然存在。如有人说,把那个碗拿来。而那个碗已经碎了。你便对那个说话的人摇摇头。那么,“那个碗”这一名称的拥有者已是不存在,但是“那个碗”的称谓却依然可以在我们的语言中“活着”,也就是在使用。这里面,什么死了,什么还活着,什么有意义,什么已无意义,辨析至极细极微处,实在是把语言的“假期”完全地利用起来了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维特根斯坦的不少话,实在是说得很有意思,他在《哲学研究》三十八节里面有这么几句话: “只有在语言放假的...
    南风之薰专栏阅读 2,224评论 0 2
  • 真善是依照道的规律做事,伪善就是违反道。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并没有对人有超过他物的仁爱,都是用来演...
    关中人阅读 4,717评论 0 1
  • 忽然感悟到,同样学习种子法则,结果会有这么大的不同,有的人获得了成功,有的人依然走不出人生的困惑。种子法则本身也是...
    王涤飞阅读 3,226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