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在的独行”? 我仍然在寻找答案。因为自己天生的性格倾向,兴趣等,我注定无法在一个小圈子里过“自己一呼百应”,同时“全力配合别人”的日子,这一点,从小时到现在,已经被证明了无数次。但是,如何在“独行”的时候自在,如何用好自己“独处”的时间,不让过多的自由时间来“反噬”自己?这方面,我做得不够好。
因此,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书名。在买回家的那么多书里,先选这本书来读,同样也还是因为这个书名。
但是,阅读过程中,我却几次想放下,没有读完的耐心。散文集,主题太“散”,不符合对“效率”的追求。全书分为5个部分,各自取名。其中第一部分家乡亲人,文笔生动。但是第二部分“默默看世界“,却没有什么特别的观点。第三部分“独自走一走”还不错,写了独自一人在陕西探索独行时的种种经历感受等;
最触动我的是第四部分“独处的安宁”和 第五部分“天空的禅意“。在我看来,这两部分最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作者如何自在独行的问题。
这两个部分写的是作家与“物”之间的互动,这个“物”有自然界的星星,树木,石头,云朵,风雨,鸟兽等,也有带着社会印记,作者有机缘藏的文物。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私密的,微妙的互动。作者沉醉其中,感受细微丰富(当然文笔也了得),有时甚至已经达到了“痴“的地步:心里挂念着一盆寄养在别人家里的文竹,晚上做梦,能梦见此盆文竹化身薄命女子,于是突地惊醒;看见雪地里的“梅花脚印”,听说是狐狸留下来的,执意要寻找。现实中寻不见,便到梦里寻,甚至刻意将《聊斋》一读再读,想做里面的书生……这种种,在现实中应该会被认为是“痴”和“傻”吧。
可是,我在想,是不是,是不是许多作家都有那种“痴傻疯”的劲儿,舍得将自己“放下去”?太理性,太急于打捞自己的人写不出生动的东西?同时,也就是这种“痴疯傻“的劲儿,或者说,这种天赋,能够让人有一个相对丰盛的内在世界,也就能够相对”自在“地独处?
r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