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愿意驻足倾听,每个生命都是一本书。
盛夏,晚上炒几个小菜,一壶酒,冷气开的很低,陪父亲喝酒聊天,听他说往事。就想在他清醒睿智的时候记录上一代人的过往。以此让后代们知道我们古老的村落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故事。
一九五二年的二月,春寒料峭,还不满三十岁的何氏因为伤寒病离开了人世。丢下七岁的书鸿,五岁的书南和才几个月的女儿毛伢还有他们的爸爸祝生。
祝生读过三年私塾,是家乡的主事,字也写的好,前后十里八乡做红白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他主事写对联。他用扫把写字,龙飞凤舞,豪放不羁。平常爱看书,一到晚上或者农闲就给大家说书,《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薛仁贵》说的是神气活现,眉目传神,大家都非常爱听。他平时以扯挂面为副业,还略通医术,义务给人治病,附近百姓的小病症都能够用偏方治好。有个十几岁的少年突然咳血,他硬是每天大清早的去三十里外的丈母娘家门前一排坟后面,采取新鲜的扁柏枝树叶熬水给他喝治愈了,分文不取。
可是妻子的伤寒病他却束手无策,何氏的突然离世让他痛苦万分,但是也要面对现实。从小爷家借来一副三拼(小木头拼出来)的棺木承诺还一副三元(一整棵大树做出来)的棺木。收敛的老布老衣也是从妻子三姨父的店里赊来的。办完后事,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还债。把书鸿和几个月的女儿送到外婆家寄养,自己就一头挑着五岁还不会说话的书南一头挑着行李去江南东至卖工。
有一位做篾匠的堂弟公端在东至的汪家村落了脚,夫妇俩不生育,抱了一个女孩押子,日子过得去。他去了那里,把五岁的书南托付给公端媳妇照顾,自己给人下地干活。他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不论在哪里,插秧打稻都没人超越。东家都抢着请他做工。
小书南在江南居然开口说话了。可是书南从东至回来后有了眼疾,没钱治,后来就全瞎了。
五三年的又一个二月,有天晚上躺在床上的书鸿听到外面有人哭,跑出去一看是父亲祝生,一岁多的妹妹毛伢小手小脚浮肿着躺在箩筐里,饿死了。
失去妻子女儿的祝生更不爱着家了,通过忙碌也许会让他忘却痛苦。
一九五四年5-7月,长江流域梅雨期间多次出现持续性暴雨,形成全流域性特大洪水。端午节的前一天,连天的大雨倾盆,大沙河河埂破了三处埂,祝生带领族人去大沙河河埂上抗洪,几天不着家。求生的本能让书鸿学会了磨米磨面,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这天下午十岁的书恒和八岁的书南用石磨磨了二斤麦子,将面粉和了面放到锅里盖上盖子醒面,准备早起发粑吃。端午节吃发粑是家乡的传统。
家里有四间房,靠东两间草房,东屋放着杂物农具,中间是堂屋吃饭主事,西屋是瓦房,前面是小厨房,后面做卧室,靠北一张床铺是祝生的,靠南一张床铺两兄弟睡。那天晚上在河堤上的祝生不能回家,就让也是孑然一身的兄弟公禅陪伴两兄弟睡。到了半夜,雨越下越大,就听轰隆一声巨响,北墙塌了,砖头砸到了书南,公禅更是被埋在了墙下面,两个孩子赶紧趁着闪电的光亮扒拉砖块救爷爷。一边扔砖头一边哭喊,终于听到一声呻吟,两个孩子更是发狠的扔砖头,终于看到裹在蚊帐里的爷爷,却怎么也搬不动,书鸿找来剪刀,剪开了蚊帐,终于把公禅爷爷连拉带拖的弄到了他们的床上。
一夜大雨滂沱,捱到了天亮,书鸿就跑到公禅爷爷的哥哥道和家里报信,道和和兄弟们将公禅抬了回去,轮流照顾,过了不长时间公禅就因为伤势过重去世了。
祝生端午节那天还在河堤上没回家,家里发生的一切也不知道。书鸿想起锅里醒着的面粉,准备做粑吃。可是因为墙倒了,一只大狗将锅盖拨开,盆里面的面粉被舔的干干净净。书鸿没有了一丝力气,可是还是要强打精神又重新磨面做了米糊和弟弟吃。
书南虽然瞎了,可是聪敏,让他看门,谁默不作声走到身边他伸手摸一下就能说出名字。和哥哥去水井抬水,到水井多少步,哪里有缺有坎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书鸿每天上半天的学,下午就和弟弟磨面做饭,做饭的空隙用火钳在地上写生字做算术题。
就这样上到高小毕业,考试还是第一名,可以上桐城师范。祝生也希望他能上师范这样可以早一点工作养家,可是书鸿才十四岁,三年师范毕业还不满十八岁,不到工作年龄。只能上高中,书鸿上了高中同样名列前茅,当学习委员。老师们都非常喜爱他。
一九五八年农历十一月,书鸿星期六回到家发现很少在家的祝生竟然在睡觉,原来他病了,郎中说是脑膜炎,一个礼拜后竟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六岁。
书鸿在族人的帮助下办完父亲的后事回到了高中,准备退学,老师王矿知道他的光景,偷偷给他买了一个月的饭菜票,叮嘱书鸿一定要把书读下去!过了一个多月,山穷水尽,书鸿去找在源潭区当区长的舅舅帮忙,千辛万苦在修水库临时指挥所里找到舅舅,说明情况,希望舅舅能帮他再买一个月的饭菜票就能度过难关,到年初开学后可以申请奖学金了!本来高大魁梧如今瘦骨如柴的舅舅当场就流泪了:孩子,舅舅哪来钱啊!就在水库挖的土方里,书鸿的大姑爷就饿死在舅舅面前,大姨父犁田时饿晕在田埂边,醒来了继续耕田。那个年代,能不饿死就是万幸,哪来的钱去读书?
书鸿只好饿着肚子回到华塝,祝生去世后,政府小房改大房,他们家的房子被推倒了,他们兄弟俩被安排在大伯华荣周家,地下铺点稻草,上面盖一床薄被,每天每人的口粮是半斤稻谷。吃不饱,又冷又饿,过一天算一天。
这时候邻居建荣来找书鸿,他是窑匠,会烧砖瓦的技术,大队里现在成立一个砖瓦窑,准备建供销社。建荣看书鸿聪明机灵,准备收他为徒,最重要的是窑厂的口粮是一斤稻谷,他同情书鸿想让他能吃饱点,书鸿肯定愿意。
尽管才十四岁,但是书鸿干活卖力,人又聪明稳重。建荣非常喜爱他,把他当大人什么事情都和他商量着办。可是一斤稻谷怎么能吃饱肚子?每天最想的还是吃饱肚子。
书南更可怜,以前有哥哥吃的就有他的,现在在大伯家依靠大伯生活,每天半斤稻谷需要大娘花力气打磨出来做给他吃,大娘家那么多孩子,能不能吃到也不知道,有一天大娘在他身上居然搜到一个腌萝卜,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才十三岁的失明少年也饿死了!
现在的书鸿孑然一身,没有了任何依靠与牵挂,窑厂烧完预订的砖瓦停工了。他又吃回大食堂半斤稻谷的口粮,每天饿的不想说话。这时候堂兄直训告诉书鸿可以去东至找堂叔公端三爷,听说那边的境况比这边好,而且那位三爷膝下无子可以去投靠他。如果书鸿愿意,他就陪他一起去,他也想去那边看看是否有活路。
说走就走,他们将家里所有的口粮磨成粉,连糠带米粉做成了粑粑装在一个布袋里就出发了。第一天走到茶岭歇了一晚,第二天走到大渡口过江。那时候不能随便出行,他们跑到上游的一个小巷子打听私家渔船的船家。有位船家听说送他们过江可以得到两个粑粑非常高兴。叮嘱他们不论打鱼的小船怎么颠簸都不能动弹,小船儿载着三个人有惊无险过了江,船家拼了命也就换的两个糠皮粑粑,还千恩万谢。
两个人上了岸,又走了三十里地才找到汪家村三爷家。三爷三娘是个厚道人家,江南的口粮虽然也是半斤稻谷,但是江南那边副食多,山上的竹笋,蘑菇,蕨菜,湖里面还打到鱼。日子过得去。堂兄直训歇了两天看也找不到事情做,又出发去江西了。
三爷夫妇俩没有生育抱了一个女孩压子叫徐冬梅比书鸿大两岁。也有十七了。三爷有意撮合他俩,就让他们一起放牛。带他们一起去打鱼。书鸿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吃饱了的感觉是好,可是又觉得不甘心。不甘心这么寄人篱下,不甘心这么无所事事。他很迷茫,提笔写信给舅舅。舅舅不到一个礼拜就回信了!可能是出于对外甥的愧疚,他在信里希望书鸿马上回到他身边,他愿意收养他!
一九六零年三月到八月,书鸿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半年,但是他还是决定回到家乡,他想自力更生,想独立的生活。和三爷说明此意,三爷也看出书鸿是个有主见的孩子,没有强留,为他准备好盘缠,让他回家了,并嘱咐他随时都可以回来,江南永远都是他的家!
书鸿一个人背着行李走了三天两夜回到了舅舅家,舅舅希望他留下,把他当儿子养。但是书恒拒绝了,他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独立生活。
早晨喝了一碗稀糊,他又出发往回走,当时的乡书记朱玉凯和大队书记李庆堂大队长华从虎都在大沙河大拐子查看秋收。书鸿的不告而别让朱玉凯很内疚,他管辖范围的孤儿饿跑了,他有责任。为此还冲大队书记发了火。这时候三个人就看到河滩里远远的有一个清瘦的小身影,朱玉凯兴奋得喊.:好像是小孤儿回来了!他们三个驻足停留,直到确认是书鸿都迎了上去,朱玉凯抱着书恒热泪盈眶,带着他去大队食堂破例吩咐煮了二斤米的白米饭让书鸿吃了个饱。
当时大队的粮管员因为贪污被撤了,正好书鸿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是最好的人选。于是十七岁的书鸿做了大队粮管员兼会计并且是炊事员。每天就吃住在大队部。书恒从小做饭,会擀面,后来每次乡里开会,领导都指名要到华塝的食堂吃书鸿的手擀面。这个年轻人得到了所有领导的同情与欣赏!
可是好景不长,1962年搞单干,不用粮管员了。书鸿又干回老本行,给人家烧砖瓦。虚岁还不到十八的他其实还是个孩子,仅仅和建荣哥学了点烧砖瓦的皮毛手艺,人家喊他师傅的时候,心里直打鼓。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做事不着急,会琢磨,深思熟虑后再动手去实施。居然第一窑砖瓦就烧的到火候,非常成功。他心里有底气,就很自信了。于是十里八乡要盖房子的农户都找他去烧窑。他师傅有一次也给山里面的人家烧砖瓦,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将砖瓦烧的半生不熟,周围是青色的,中间却通红。建荣也搞不懂哪里出错了,着急上火。就让他堂弟天和尚找书鸿去商量对策。天和尚他们都比书鸿大,很是不服气他。但是师傅就是信任书鸿,他们也没办法。现在建荣就让书鸿去给他重新烧砖瓦,书鸿心里没底,犯难了,可是看着师傅垂头散气的样子,又很想帮助他,就死马当活马医。他围着窑洞转了转,命令天和尚他们把窑底又加了一层砖,看不到底下的出风口了,关的住火了再封窑烧砖。等出窑时再看砖瓦烧的青里泛蓝,特别好看。事情圆满解决了,建荣也更加的信任这个比他小十多岁的小徒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