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非常浮躁的生活状态,充满欲望,却往往无法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工作,饭局,游戏,电视剧,以及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时间匆匆而逝,直到感受到自己的衰老。和作者段诗闻同志脑瘫斗争的经历比起来,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可谓尤为幸福。可是我们真的活在幸福的当下吗?答案则未必。
不满足,渴望的越多,也会有更多的失去。
“人非生而平等。”对于体质健全的人来说,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多是成长环境的差异,因为不平,会带着抱怨与叛逆长大,有时他们埋怨父母给的太少,有时他们抱怨父母管的太宽,甚至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而对于那些从出生就具有严重缺陷的人来说,他们很多是连抱怨的能力都没有,“残废”这个词贯穿着他们的一整个人生,而他们想要的仅仅是被这个社会公平对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吃饭,读书,工作,生活。
段诗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这本励志故事——《不认输,你就不会输》,感情真切,很多肺腑之言。或许这本书可以鼓励到那些每天仍活在痛苦中的朋友,而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敬的,尊敬别人,更要尊敬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有当你自己不放弃,不妥协,别人才不会放弃你。
对于从出生就患有脑瘫的诗闻,小时候甚至连走路都成为一种奢求,由于小脑不能自由支配下肢,他不能像同龄的孩子们一样行走,随心所欲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奔跑更是想都别想。他们骂他是残废,有时还会抽他,可是谁让自己追不上他们呢!谁让自己没有还手的余地呢!真的是这样吗?他不相信,拼命练习,直到走上了马拉松比赛的赛场,并能够轻松拿到不错的成绩。或许一切皆有可能!
读这本书会产生很多共鸣,原来内心的成长都是相似的。我们都渴望强大,渴望不成为父母的负累,都曾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并试图改变自己,都曾对自己喜欢的女孩无法放下。对,这就是执念。有时候执念太强会不幸福,但执念本身并没有对错。
小时候特别喜欢写诗,会写很多的诗,一个人读普希金,为普希金的死而落泪。读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到《行者无疆》《借我一生》。会为书中道士贩卖敦煌的文物而拍案,会为行者的博学和勇气鼓掌。想起这些读过的文字,所有的记忆都会如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水奔涌而来,汇聚成海,在内心深处掀起惊涛骇浪。
余秋雨在道士塔中写道:
我好恨
跟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不屈服,无畏死,一路向前,绝不低头。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不相信命运。
其实直到整本小说读完,我都没明白橘子什么要自杀,但我却能理解在橘子死后,作者会经常不远千里去成都,在这个城市站立几分钟然后乘车离开的那种心情。
也许对自己来说,只是她不想见你。但对作者来说,却是她根本无法见你。或许相同的是,心烙上了一个空缺。
作者在文中对史铁生的建议还真是令人眼前一亮,我们都应该换一种方式看待身边的事物,换一种方式看待这世界,才不至于陷入迷途。就像紫研在一场车祸失去双腿后,仍可以很乐观地说:虽然不能再搭车了,但至少还能旅行。
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往往决定着我们怎样去活。我们对自己的相信与乐观,将会成为我们在生活中战胜困难的武器,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我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也要把这件武器传递给自己的父母,爱人和孩子。
在读到那些先天缺陷的孩子们由父母带着去特殊的教育机构上课时,心里真是酸酸的,对父母来说,那是种怎样的感受?自己的孩子,谁又舍得放弃呢?我开始理解那些父母就是倾家荡产也要为孩子治病,即便他们都清楚希望渺茫。我开始理解哥哥在检查出癌症晚期后,姑父姑妈那种撕心裂肺的心情,以至于哥哥去世后每次过年时姑父姑妈都会当着我们全家人的面哭泣。
查理芒格在他的《穷查理宝典》中提到,要避开人生的陷阱。我想,既然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照看好自己的身体,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陪陪妻子。毕竟后悔这味药是不存于世间的。
所以,逝者已死,生者如斯!
除了书的内容之外,诗闻优美流畅的文笔,让整本书更添色彩。虽然平时喜欢看一些杂七杂八的书,但散文和小说也看得了不少,诗闻的描写真是有些美得令人惊叹,生动形象,不知不觉自己画了很多笔记。当然接下来似乎是要用比读这本书更多的时间去整理摘抄这些笔记,以供日后研读与应用。
总体而言,这本书出乎了我的意料,他的故事,他的文笔,都让此书告别平庸,并在自己读过的书中脱颖而出。
一个不服输的人,以及发生在他身边那些让人深思的故事,往往缺陷并不可怕,死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己的坚信。
弦散/文
2018年1月31日
海南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