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里,天气燥热,树叶纹丝不动,蝉鸣知知作响。当水龙头拧开只流出细若游丝的水流时,我才惊觉水卡不知遗落何处。蹲下身查看水表,指针明明在缓慢转动,可管道里的水却像被攥紧的海绵,只肯渗出几缕孱弱的细流。我守在水龙头前,看水流如针脚般断断续续坠入水壶,待壶身积了小半壶时,便拧紧阀门稍作停顿——这是摸索出的接水窍门,让管道积蓄片刻压力,方能多引出些珍贵的水来。
午后的阳光把厨房烤得发烫,半壶水在灶上咕嘟作响时,我盘算着这温热的水量:先够全家应付解渴,待稍凉些还能给孩子擦身。傍晚带孩子们外出吃饭,他们吵着要买瓶装水,我却执意催着回家:"咱们囤的水够洗漱,回家喝更安心。"夜色渐浓时,温水兑着凉白开调成适宜的温度,两个孩子轮流站在水盆前,我用毛巾蘸着水一点点擦过他们汗湿的脖颈,即便水流只能打湿皮肤表层,却也洗去了夏日的黏腻。
这汪用过的洗澡水并未立刻倒掉,我捞起盆里的袜子搓洗干净,又接了些新水漱口刷牙,最后将所有废水小心翼翼舀进马桶水箱。当最后一滴水完成它的使命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场意外的停水恰是堂生动的生活课——孩子们亲眼看见清水如何从饮用转为洗漱,又如何变作清洁用水,在循环往复中耗尽最后价值。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水流,此刻在他们眼中成了需要双手捧住的珍宝,或许比千百次说教更能让他们懂得:每一滴水的旅程,都该被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