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快,收看直播俩月了,继续努力。
一、整理错题的意义
1.学习的误区
1)看起来都懂,其实似懂非懂,差在细节的落实;2)知识都学过,但没有真正理解,不会做;3)没有好方法,没有坚持,没有做到或没有做好。
2.为什么要整理错题?
1)整理错题目的:不掉入同样的“坑”里;有错题说明还有知识点没有掌握;不仅仅是粗心的问题。
2)对待错题的态度很重要:错题是学习的机会,不要让错题成为犯错的理由。
3.普通人和学霸的区别
1)普通人对错题视而不见,学霸喜欢解决错题。不去弥补短板和漏洞,就会缺乏心理优势。
2)过去觉得有错题只是知识上的欠缺,忽略了错题对心理的影响,对学业情绪的影响。错题不整理,就会越来越多,对心理和学业情绪的影响会更大。
二、应对错题的方法
1.找出错题背后的原因(8个)
1)知识漏洞,确实不会;2)审题不清,理解错误;3)熟悉的题型,自以为是;4)注意力不集中;5)过于紧张,发挥失常;6)会做的题目,笔误;7)填错答题卡;8)其他原因。
所有错题都是提醒,除了要纠错,还要在错题中学习。掌握错题的正确分析方法,从挫败中找到成就感,让纠错变得有趣好玩,遇到错题不再恐惧。闻过则喜,与错题斗,其乐无穷。

2.诊断,攻坚。
根据诊断,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解决错题。面对疏漏,三步走:
1)面对疏漏,三步走
a.由错题倒推,找到缺漏的知识点; b.由知识点重新回到课本,深入理解,知识织网。c.刻意练习,融会贯通。 通过改正错题,做到举一反三。
2)面对孩子犯错,老师不批评、指责,接受孩子的动机、情绪、身份, 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引导学生把错误当成学习机会,产生积极学业情绪。
a.教育的三个“黑洞”
否定孩子的动机、情绪、身份。
不要从身份层面打压孩子,这会让孩子感觉暗无天日。
教育不是为了证明孩子有错误,而是让孩子学会学习。
b.家长觉得孩子没有上进心,要知道所有植物都有向阳生长的动力,孩子也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家长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没了上进心。
家长对孩子有多信任,孩子就会还家长多大的惊喜。
c.好的教育温和而坚定;态度要温和,规则坚定执行。很多家长教育孩子要么坚定有余,温和不足;要么温和有余而坚定不够。
孩子玩游戏,家长夺手机,两败俱伤。
规定好玩游戏时间,时间到了手机收回,规则坚定执行;孩子反抗较大时,可以采取满灌疗法,陪孩子玩手机不准停下来,一直玩够18个小时以上,让孩子充分体验、认知饱和,专注时带来喜悦感,玩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恶感,直到看见手机就就恶心、讨厌。
3)面对错题的心态
a.调整心态,精读一遍错题题干;b.用红色笔标出疏漏(错题中没有读出来的关键信息);c.把错题汇总到错题整理本上。
4)面对注意力不集中
过去做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现在运用专注力通道技术,只和题目产生连接,全身心投入做题中。
5)过度紧张导致发挥失常的原因
a.唤醒了过去的失败经验,害怕、担心考不好,对未来的恐惧。
b.可以这样做:模糊掉过去的画面、声音等(催眠技术),去除不好的心理表征,让过去的失败带来的不良感受消失。
6)面对笔误、填错答题卡
平时多练习,改变答题流程。
3.整理错题,及时复习
将错题整理归档,纳入错题集;定期复习,以防错题再次“死灰复燃”。

三、战胜偏科,均衡发展,提升竞争力
1.正确看待偏科:偏科很正常,很普遍,即使那些基本不偏科的人,也有相对的短板。
理工科很好,文科不好的对策:把文科当理科学,知识结构化。
2.拯救偏科四部曲
1)重塑自信:积极心理暗示;画小圈技术,逐个突破,找到成就感。
2)评估诊断
a.分析偏科原因:
*天赋或兴趣使然?不擅长或没兴趣;
*老师的原因?不喜欢某科老师,学不好考不好某科;
*过去基础不好(基础不牢)
*没掌握学习方法
*家长的影响:家长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孩子;
理科不好,有研究表明可能是孩子和爸爸关系不好,没有爸爸的理性引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培养好。
b.明确原因后,细化评估。
弱势科目有几科需要补习?是否有机会摆脱该科目的影响?(比如文理分科;比如大学可自主弃选等等)
3)制定偏科补救计划
*核心技术:画小圈,针对某科,聚焦一个单元,单点突破,找到成就感。
*一分为二技术:不是这一科都不行,而是不行的部分不行;不行的部分多,就偏科了。
*改变对老师的认知:一分为二看待老师,所有老师没有对错之分;
*改变学习方式;找到兴趣。
4)执行与结果评定
a. 想放弃、懈怠时对自己说:不执行自己制定好的计划,就是不尊重自己、欺骗自己,有害无益。
b. 用数据说话。
3.孩子不喜欢某科老师,成绩不好,怎么办?
1)改变对老师不好的印象
a.把老师想象成一个有趣的人(如孙悟空、憨豆先生等等),孩子的心情就会不一样,对老师不好的感受也就没有了。
b. 老师不是完人,即使做的不好,也需要善待。
2)左挡右吸技术:左手把老师不好的推出去,右手把老师好的收进来。
3)家长没有教会孩子欣赏尊重他人,孩子才只会看到老师不好的方面。
家长要先以身作则,认同尊重老师,和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孩子才能看到老师的好,学好老师教的这一科。
今早直播给的干货太多,答疑部分就不放在这里了,光整理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就此结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