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精简。
要平衡金钱与家庭、地位与权力的关系,关键在于修身。《菜根谭》中有言:“修身立命,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修身是连接内外平衡的桥梁。
修身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明确志向;只有心灵宁静,才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用文学唤醒沉睡的典籍,在权力、修身与视野的探讨中找到现代生活的启示
《起初·竹书》作为王朔《起初》系列小说的第二卷,是一部将 《竹书纪年》 和 《穆天子传》 这两部古老典籍转化为生动叙事的历史小说。
本书时间跨度从五帝时代到西周共和年间,用小说笔法重现了尧舜禅让、后羿代夏、成康之治等重大历史事件,让原本简略晦涩的编年史变得鲜活可感 。
王朔曾坦言:“竹书难读,竹书古奥,多一字没有,可称速记体,看半天跟没看似的。”而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给它添油加抹茶,化开它,让它好读” 。
这一努力使得普通读者也能通过生动的故事重新接触中国上古史,并从中获得对当代生活的深刻启示。
1. 权力更迭与制度选择的现实启示
《起初·竹书》对“禅让”制度的描绘与传统说法大相径庭。不同于《史记》中“舜受终于文祖”的理想化记载,竹书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一差异呈现出权力交接过程中更为复杂的政治协商画面。
禅让制度本质上并非简单的美德展示,而是部落联盟时期基于实力均衡与共同利益考量下的权力和平过渡 。
尧、舜、禹的相继掌权,是各自部落实力上升的自然结果;而四岳、十二牧等部落首领的发言权,则源于他们不可忽视的部落实力与影响力 。
这种历史视角提醒我们,在理解任何制度时都需要区分“结果”和“过程”,从多角度考察事件背后的利益与共识机制 。
作品中展示的多次政权交替(如后羿代夏、周召共和)都表明“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者的共识” 。
这一认识对现代人极具启发意义——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社会组织中,规则的设计与遵守都不能仅看表面文本,而需要关注其实际运行情况和各方共识的建立。
2. 修身与人伦的当代价值
《起初·竹书》中大量人物的成败都围绕“修身”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映射出先秦儒家“志于道,狎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自我修养路线 。
王朔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将“人道之教”落到具体行为中。例如,他塑造了群星一样闪耀的角色——伯靡的吃货女仆小艾、甘愿一辈子背黑锅的蜚廉、街溜子兼兵油子的荣夷公等 。
这些角色各有缺陷,但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提示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时仍应回到诚信、敬让、节制等普遍伦理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朔将这些古典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那个古老而优美的时代中不变的人性挣扎 。
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我们看到古人与现代人在修身问题上面临的相似挑战,以及持之以恒的德行修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家庭与社会的相互塑造
王朔在《起初·竹书》中将“家”定义为“互相将就的地方”,并提出拒绝“将就”可能导致社会原子化的观点 。
这一认识提醒我们:家庭是最早的社会实验场,学会妥协与沟通是融入更大社会的前提。
书中生动展示了家庭关系如何影响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结构。例如,通过对尧舜禅让的不同解读,王朔实际上探讨了家庭内部权力交接如何演变为更大社会的制度模式 。
这种微观与宏观的联结,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结构提供了历史视角。
学会在家庭中妥协与沟通,不仅有助于维持亲密关系的健康,也是我们培养社会能力的基础训练。
王朔以其标志性的北京口语,将这一深刻道理融入日常叙事中:“家里再多房子的人,也经常做找家的梦。因为人自古无家,在世上流浪…” 这种表述既亲切又深刻,拉近了古今距离。
4. 全球视野与格局的培育
通过描写穆天子西巡横跨欧亚的宏大旅程,《起初·竹书》呈现了“通达天地、千里同风”的豪迈视野 。
王朔基于《穆天子传》中“天子三月舍于旷原”短短八个字,创作了一场横跨欧亚大陆的史诗式旅程 。
在这场想象之旅中,穆天子队伍在东欧草原上驰骋,在波罗的海吃海豹刺身,在希腊遭遇腓尼基绑匪,甚至与正在兴建第一圣殿的所罗门王对歌 。
这种跨文化相遇鼓励当代人在专业和兴趣上培养跨文化、跨地域的格局,而非局限于眼前一隅。
王朔通过这一叙事,试图“用文学唤醒沉睡在中外典籍中的浩初时代” 。
这种宏大历史视角对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在关注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要培养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历史不确定性与批判思维
《起初·竹书》揭示了历史叙述的内在不确定性。王朔多次指出,竹书与其他史籍(如《史记》)存在矛盾,却都仍在讲述同一件事 。
例如,关于“共和”时期的记载,《史记》提到“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而竹书则记载“共伯和干王位” 。
这种历史记载的差异提醒我们,历史永远留有空白与争议,单一叙事难以全面反映复杂的历史真相。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认识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保持怀疑与求证精神,不轻信单一信息源,学会比对不同资料,构建自己的独立判断 。
王朔的历史写作本身就是这样一种实践:他不仅阅读《竹书纪年》,还参考《史记》《左传》等多种史料,在比较和辨析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
这种方法论启示我们,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时,也需要多角度收集信息、批判性思考,而非简单接受表面叙述。
结语:在古老历史中寻找现代生活的启示
《起初·竹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上的成就,更在于它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
正如马伯庸所评价的:“《起初·竹书》是众妙之门,是般若波罗,是王朔已经进入作家们梦寐以求的自由王国的标志。”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先秦历史的波澜壮阔,还能从制度认知、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全球视野及批判性思维五个层面获得启示。
这些启示提醒我们,尽管时代变迁,但人类面临的基本挑战依然相似,而古人的智慧依然能够照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正如王朔在书中所暗示的:在自己所创造的文明面前,我们始终需要思考如何成为自己,或保有自己 。
这一永恒命题,连结了古今中外的每一个思考者,也让《起初·竹书》这样的历史小说拥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