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同事一起吃饭,也都是前辈,期间聊到做饭,我就说了说自己会做饭、包抄手什么的,顺便还聊了聊相关的。然后一位前辈就说我一点都不像90后,前后大意都是夸奖的意思。然而加上前后其他的一些事,让我为90后、为很多的群体不平。年龄不应该是定义他人的标准,其他如地域等自然的分类同样如此。
不平的情绪持续了很久,晚上我一直睡不着,早上醒来脑子里又很快地进入“备战状态”,后来出去走了很久很久,才算平复了一些,但还是想写一写,说说我的想法。
我以前看到一场辩论,主题大概是我们应不应该尊敬老人。记不得他们辩论的过程和结论了,但就我自己来说,我认为年龄,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健壮或病、弱,却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是否应该受到尊敬的理由。年纪更长的人,他具备的,是比后辈更多的获得受人尊敬的人格、品质的机会(或经历),但并不代表他就从以往的经历中确确实实变得(更)受人尊敬了。我们也可以轻易地找到很多“坏人变老”的例子。
同样地,我们惯性地把青少年看作美好的未来,寄予其来自长辈的、家庭的、社会的期望。然而青少年具备的,也应该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外界的期待(且不论他们是否应该承担这种期待)的可能性而已。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实现,比一个中老年人更有可能接触到更加进步的社会,然而最终的答案,依然是他们个人成长的结果,而这可能是千万种结果,好坏不一。
我很不明白,在我的那些前辈的眼中,为什么还是以贬义的眼光在定义90后。今年是2017年,最老的90后27岁了。公平地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社会的面貌,无论好的、坏的方面,其形态绝大部分不是因≤27岁的我们而形成的。我是出身于91年的90后,我的同学和同是90后的朋友们,其中有人取得了优秀的成就、有人踏实往上、有人结婚生子生活幸福……我不否认,也有人彷徨甚至浑浑噩噩,但这一个群体,显然是丰富的,也有特别多积极的事例,我们为什么就是不好的90后了?
在我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工科专业,5年结束后,我很舍不得我的同学、和我的大学所在的城市。为什么?因为在大学里,我们做了无数的社会调研,我们去到那个城市各个地方,徒步走大街小巷,城市乡村,繁华的商业区和杂乱的工业区,遇到很多人,当地的、外来的……那个城市常常高温,大雨会来得很突然。但是我自己、我的同学,无论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没有人因为外在的环境提出不参加,都是从早上到夜晚的坚持。
我想说的是,我们为了我们在学习的东西,非常非常脚踏实地地去了解;当我们回到学校,我们做很多交流、请导师指点、去图书馆查文献,之后再去调研,去联系相关机构获得资料……
这是我的大学。
我现在已经工作了,我看到我的很多同学,努力工作、很聪明的、为未来做很好的打算、充满热情地生活和体验、依然坚持在学习以实现更好的价值……
我不列举那些不好的案例,因为我写这些的目的,是因为依然有人把那些不好的当成我们的全部。
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从区政府领了一个箱子和相关的许可,上街募捐,第一个捐款的是一个大概几岁的小男孩,我一直记得他。因为我个子比较高,没注意到小朋友在往箱子里投钱,他很努力地踮起脚尖。后来我发现了他,赶快把箱子降低让他够得到。
我一位阿姨,三十多岁以前一直是家庭主妇,做很简答的工作,就是那种做衣服的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员。然后从三十多岁开始,她学电脑、学做销售,现在是非常优秀的家居店的店长。
我今天中午吃饭的那家小餐馆,店主该是三四十岁的青年,看一位点了他们新菜的顾客吃完,立刻过来咨询意见,非常友好地推介并表示他们还在继续创新。
还有我的妈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妇女,喜欢打麻将,我给她买了智能手机后,自己很快就学会了用微信,在朋友圈关注在外上班的我,还喜欢用爱奇艺看视频,不跟老爸抢电视机。我们村的每户家庭也都是勤勤恳恳,从二十年以前,坑坑洼洼的路,到现在花园般的美好环境,那些本就是他们的辛苦所呈现出的另一种形式。
我上班的路上有一面“新闻墙”,那是我自己给它起的名字,因为上面是每天更新的我们这个城市的报纸。而始终不变的是,有一个流浪汉每天都在墙前面读报。他看起来身体挺好,年岁不大,却每一天每一天,都是不变的流浪汉。
在我的工作里,遇到很多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他们很多成为我不断努力的一种激励,却也不乏中途爆冷,令所有人失望……
我始终觉得,受人尊敬的应该是行为,而不是年龄,或者其他任何的自然形成的因素。
我也坚持认为,不应该动辄单一地用各种或褒或贬或其他性质的描述去讲一个群体,哪怕其中有一个人不是你所说的这样,这个群体就不应该贴上这样的标签。
我也相信,无论初见还是长久的相处,对一个人你都不可能全部了解,它有你看不见的地方,也有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我年龄尚浅,经历不多,现在的我,有尊敬的人,也有讨厌的人,有自己的生活,也有想实现的未来和为之正在努力着的事。希望我不会定格在别人给的标签里,而一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