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适合只字不差地阅读。
1
对待时间的态度决定了你利用时间的方式。而一个人如何利用他的时间,决定了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想让这5分钟更有价值,请思考一下: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时间的?
是争分夺秒,利用好每一点零碎的时间?还是很闲,时间多到要杀掉一些(kill time)?
如果是前者,你也许会很焦虑。如果是后者,你也许会很空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时间呢?
郑重。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看到采铜(作者)的解读,我回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的话: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也衍生出另一个问题:
你应该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现代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用“时间视角”这一概念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他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把人划分为五类:
1.积极过去视角:经常怀念过去的美好,珍视亲情和友情,但容易忽略当下的快乐
2.消极过去视角: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享乐主义视角:及时行乐,享受当下。幸福感较高,但容易成瘾。
4.宿命论视角: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喜欢顺从别人的安排。
5.未来视角: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高。
你是哪一类呢?
实际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全部的五种时间视角,只是比例不同。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因为这五种时间视角里每一种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点,所以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
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并且,在采纳前三种视角时还要“随需而变”,即根据不同现实场景加以灵活选择。积极过去视角适合在与家人一起时引发。未来视角适合在工作时引发。
2
怎么权衡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
人脑在考虑这两种未来的时候的脑机制是不一样的。
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远期未来视角下的想法常常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
面对问题时采用这两种视角各有利弊。
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会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从价值和意义来看,这些远期目标的设定并无不妥,但是往往会缺乏可行性。
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但这种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会让我们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如何权衡目标的价值和可行性?
书中提到的方法是:想想五年后你会干什么?
“五年设想”是一个很有用的技巧,它让我们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期未来,把时间拉近到眼前,使未来鲜活生动起来,这就有利于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
同时,也正是由于“五年”的时间跨度很长,我们就不会把可行性、便利性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就不会因为一件事简单易实现就去做,而是从它的长期价值出发,同时考虑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
3
但你是否遇过这种情况:定了一个远期目标,却没有做到,而是用一些及时行乐的行为(玩游戏,看剧)来打发时间?
这些事对未来没有太大价值,但能让现在的你暂时维持较高的幸福感。
但如果总是在玩,没有为未来做准备,未来就肯定没有幸福感可言了。
如何解决生活中现在和未来的冲突?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让你自己相信这是可以实现的。
2.远离诱惑: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4
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事情上。
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
过去的看法是,看当前收益值的大小和收益半衰期的长短。
半衰期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是指物质衰变到当前质量的一半需要的时间。这里可以理解成收益的“持续时间”。半衰期越长,持续时间就越长。
但实质上,只要是短半衰期的事情,都尽可能地不做。因为你需要在上面不断地投入时间,却没有什么长久的产出。
就像从沙坑里捞沙子,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但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滑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不过,它不应是我们生活的重心。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要追求什么,才能作出让自己未来不会后悔的选择。
5
怎么判断一件事是长半衰期还是短半衰期?
回顾过去!问问自己:我一周前做了这件事情,对于现在有没有帮助?一个月前呢?
如果没有,说明这件事的收益可能持续不到一周或者一个月。据此估计,如果现在再做这件事,对未来的收益也很可能不会超过一个月。这件事就大概率是短半衰期的事。
这里有一个延伸:
过去长时间延续下来的事物,以后也大概率能延续下去。(起码比不能延续下来的事物概率要大)
就像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里面往往包含关于人性的底层规律,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如果能发现、总结出这些规律,受益无穷。因为这些规律未来也很可能适用,掌握了这些规律,相当于一定程度上预测了未来!
6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工作时总是非常忙,偶尔还要加班,非常累。好不容易周末有时间可以出去旅游,安排了满满的行程,结果逛了一天,反而更累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何把握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工作要快,但生活一定要慢。不然就不是过日子,而是“赶日子”了。
人类个体的终极目标是让自己能长期维持高幸福感,并且帮助更多人(亲人朋友,甚至是穷人)长期维持高幸福感。
而赶着过日子,必然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关键的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7
在工作之余,我们也需要休闲和放松。但调查研究显示,人们的休闲时间变长了,但获得的满足感反而降低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放松?
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注意,这项爱好也最好是长半衰期的事情。或者,你足够投入,把消费型爱好变成生产型爱好,让像玩游戏和看剧这样的事情也能对你有帮助,而不是单纯的玩一玩、看一看就算了。比如你喜欢看电影,可以写影评。喜欢玩游戏,可以写攻略。这些都是产出。
在专注于喜欢的事情的情况下,能得到更好的放松。如果能进入“心流”的状态,全神贯注,甚至忘记时间的流逝,你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8
本章总结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附录:长半衰期事件清单
•积累可信的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提升审美品味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和促进健康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获得高峰体验
以上是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明天将会推出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