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看到一些人外表很厉害,做事效率高,有目标、有结果、能赚钱,反正就是超常的人。
然后心生羡慕,要不认为自己环境、资源、平台不如人,要不就自认为自己就是普通庸人而已,别人的成就不是自己可以达到。
那些超常的人有一个规律: 只做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对于不能「掌控」的事情,如果有价值,那就围绕着它作为目标,慢慢做成「掌控」的!
永橙老师分享他的方法:
1. 如果你能像大叔(秋叶)一样,那就把注意力仅仅放在你想要的事情上,去做,去犯错,去反思,去总结就好了
2. 如果内心戏十足,那就把自己当成普通人,用普通的力量(常态)去杀死那些异常。
3. 如果你还都做不到,那我有个神奇的方法
把你的目标从人群之外拿到眼前就好了
定一个小目标好不好?使劲儿小不要看不起小目标。
担心自己做得太小的人,有几个常态:
1. 觉得自己明天就要挂了,不做点大事,对不起人生
2. 从来没有做过事情,只是想着做大事,却不知道,再大的事情,最终也要落在具体的小点:敲键盘、点鼠标、用表格划拉划拉、和人说话……世界上的所有成就都是这些你看不上的事情构成的
3. 虚荣(本质 = 从来没有做过事情,还期待立刻拿个巨大的成果,对成果取得的基本规律都不理解)
PS:我们身边还有人我们分享伟人成功人的案例时,他会蔑视你,内心想就你也配谈伟人,也想成为成功人士。
犹如永橙老师说的这是一个规律,你要清楚让你更加优秀的规律。
总结 :就是树立大目标 ---完成大目标的路径--当下的路径--从一个一个小事做起。
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曾经说过:“习惯这个东西,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村上春树说: 大凡事物必有顺序,看的太超前了不行。看的太超前,势必忽视脚下,人往往跌倒。可另一方面,光看脚下也不行。不看好前面,会撞上什么。所以么,要在多少往前看的同时按部就班处理眼下事物。这点至为关键,无论做什么。
这两段大师的话其实是关联的,看好前面就是你树立的大目标,走好眼前就是你完成大目标的路径,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路径中的一个个小目标。
我们来看一代“圣人”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发现,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重大意义,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时间长。
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
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
可见,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曾国藩对这一点体会极深。
他曾说过,立志臂如打地基。"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托底者众;诚信则置趾甚固,结构甚牢。"
只有基础广阔、结实,才能在上面盖起宏伟壮观的生命之殿。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列为人的最后一重追求。越过从食色性也到出人头地这些层次,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而曾国藩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自我实现,也就是做"圣人"“完人"以"完人"为人生目标,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取法乎上"了。
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决,就是立志高远。
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曾国藩立了这么大的一个志向,那么他又是如何去做好一件件的小事呢?自己能掌控的事呢?
曾国藩刚考入翰林府到北京的时候,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散漫无恒,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
但是立志"学做圣人"之后,他自我管理能力迅速提高。
在日记当中,他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甘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条规矩和课程,翻译成现代汉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
二是静坐。每天静坐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天天处于浮躁状态,被事务牵着走。
三是读书不二。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问题,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一本。
四是谨言。就是时时警惕不乱说话,每句话都要慎重。
五是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节欲,就是节制欲望,说白了,就是节制房事。节饮食,吃饭也要有节制。这是养生的办法。
六是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就是记笔记,找一个笔记本,起个名,叫茶余偶谈,专门记朋友们聊天时谈到的各种有启发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七是每个月要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有固定任务。
八是练字。每天早饭之后,要写半小时的字。
最后一条是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这十二条日课,很多都与翰林大考有关。日课第十一条要求自己每天早上走写半个时辰的字,这是因为考试时书法好坏,是翰林大考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曾国落留下来的小楷作品,功夫非常深。
第十条要求自己每个月要按翰林大考的标准作数首诗文,以为常课。至于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已茶余偶谈一则,也都是为大考做准备。因为翰林大考和科举考试不同,考的不再是八股,而是考查一个人的学养和见识,所以必须知识广博,对天理心性之学确有所得。
通过这十二条日课,曾国潜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对考试的准备比很多人充分。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即曾国藩到京后两年,赶上了第一次翰林大考。他名例第二,从翰林侍讲为从五品,一下上升四级,也从此开始他的进阶之路。
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做好眼前的小事小目标起,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人生要成功的不变规律。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