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会点下订阅心理学专栏的人,他(她)的内心是不可避免地萦绕盘旋着困苦、疑惑、好奇、自我疗愈….等等至少其中之一情愫的,当武老师说出“生命是非常奇妙的,而它最奇妙的一个地方是,人性看似琢磨不透,但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的时候,在我内心深处重重地打了一记,就像是个一直迷糊沉睡着的孩子突然被浇了桶冰水一样,猛打了一激灵地清醒过来,诚如武老师专栏引导语所言“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如果你为何和如何成为当下这个自己都不明白时,往往无法准确抵达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自己的彼岸的。
我们总要拿自己做点什么,不是吗?
我想要通过记录读书笔记的方式将其中一些打动到我内心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梳理和吸收,跟随专栏循序深入,以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如果这种知识回锅(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专栏内容的原文)能够给阅读的人也带去一点什么,自是莫大的额外奖励。
以下为“关系即命运”的第一课“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笔记正文。
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对客体关系理论的概括性表达。客体关系理论是指精神分析发展的第二阶段,可以通过三句话予以概括,即: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展现;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性格,是自我、人格、“问题”的同义词。
自体——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体验,它囊括了包括自我在内的所有心理构成。自体Self,即通常理解的“我”,自我Ego,即通常理解的“意识层面的自我”。
客体——与自体相对应的词是客体。即任何人这个主体发起一个动力的时候,会指向一个客体,这个客体就是你的意愿所指向的对象。
一个人的重要客体有很多,而最重要客体的是在生命最初阶段的三个,即妈妈的乳房、妈妈和爸爸。生命之初(6岁之前)与客体的关系模式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形成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也即性格、人格或自我的形成。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新的关系中,即总是企图将新关系的模式变得符合自己内在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这意味着,你在生活中会不断地重复循环着最初与父母的关系模式,进而形成命运。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大家都各自企图让对方符合自己的内心关系模式,持续地较量着前进,这给性格的改变和疗愈提供了可能性。于是,进入第三句话“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按以上知识理论来对应,我在6岁以前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呢?因为生长在农村,在6岁以前由于父母情感矛盾,我没能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同时由于父母没有因为他们的矛盾而伤害我,不谙世事的我却有着无忧无虑地在大自然中独自徜徉和撒野的条件。因此,我一方面极其热爱生活,但又习惯于独行和享受孤独,大自然才更像是我的安全母体,它的一切于我而言都有着无可比拟的疗愈功效。这很好地解释了,我非常热爱花草和小动物,但我在人际关系的构建中总是处于可以很明快、开朗地初步相识,却在更深一步的交往中,不自觉地摆出孤冷、抗拒姿态的怪现象。原来是因为我缺失了生命最初阶段的温暖怀抱而总能更敏锐地感触到关系中的不安全部分,对一切损耗性、伤害性的关系都有着极其敏感的神经末梢,并总是采取一种惹不起就躲了的姿势。也正是基于6岁前的这个关系模式的主基调,才一步一步地有了我后面的人生剧情。
“生命是非常奇妙的,而它最奇妙的一个地方是,人性看似琢磨不透,但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生命是如此美妙,你竟然可以是你自己最好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