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郑‧子衿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挞)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三章,章四句。
注释:
关于此诗的背景:
①《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②孔颖达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
③朱熹《诗集传》云:此亦淫奔之诗。
字词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i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翻译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国风
国风,构成《诗经》的三大部分“风”、“雅”、“颂”中之“风”。“风”是乐曲的统称,国风即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华夏诸侯国的乐歌。
诗经中之国风共十五组,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等地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占《诗经》篇章近半壁江山。
形成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是贵族。
社会学家认为,国风中情歌的主题,源于人们即兴创作的集会,在古代村里的节日中,青年男女在竞赛中轮流演唱,创作出歌谣。国风就是这类民间歌谣的选集,并在宫廷中演唱,贵族其后也创作出内容风格都相似的诗篇。
郑风篇目
缁衣 将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萚兮 狡童 褰裳 丰 东门之�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