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吃席

现在的孩子口中的“吃席”大概是跟着短视频学的,成了诅咒别人的话,同时也把“吃席”的意思说窄了,变成了只限于送丧了。其实我们口中常说的“吃席”既可用于白事,也可以用在喜事上,在我河南老家都称为“趴桌”。

因为丧席除了吃饭的人又可以有口腹之欢外,主家是并不开心的,所以无论是流程上,还是氛围上,都不宜繁琐复杂,以简单了事为主,因此我只聊一聊令人开心的、流程多样的且能反映地方特色的喜席。

喜席,顾名思义就是令人欢喜的宴席,尽管现在城里又有什么升学宴、孩子百日宴等席,不过在我们农村现在还是只代表结婚的席。家庭条件还不错的,老人去世三年的席也被称是喜席,不过那也就一顿饭,并没有过多的流程,我们就不谈了。

每个地方的吃席想必多少都是不太一样的,我只谈我们那的吃席。

我们那结婚主家都是要办三场饭的,婚礼前一天晚上一场,婚礼当天早上一场和中午一场。

第一场叫做“喝喜酒”,这一场也是最大的一场。

梁实秋的《人间食色,至味清欢》一书里有一章“喜筵”,讲说有一地吃席,期间会有人喊“一钱之客请退、三钱之客请退”,意为一钱之客只能享用一道菜,吃完后需退席;三钱之客可享用三道菜,三道菜上齐后需退席。 不同礼金等级的宾客被分批次安排入席和离席,颇有特色。

这种做法或许既体现了公平性,又避免因礼金差异导致宾客尴尬,不过在外人看来倒是会觉得有点生分了。

毕竟过来祝贺的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有了身份等级,多少会让人有些不快。一道菜刚吃完,还没回过味儿来呢,就被人喊着离席了,被勾出来的馋虫一番作祟,想必这人即便不会骂骂咧咧,心里也有几分不悦,很难发自内心地祝福新人。

虽说是避免了交30块钱的和10块钱的吃同样饭菜的不平衡,但整体看来,还是和婚礼的喜庆氛围不太相符。

我们老家的就合理得多了。

天刚刚有点黑,附近的人就络绎不绝地过来喝喜酒了。先在主家大门口所设的登记处交份子钱,钱多少无所谓,我小时候多是20块、50块,现在大多是50块,也有100的;然后登记上自己的名字,随后就可以找一个有熟人的桌子落座,边扯家常,边等着上菜(现在桌上会提前放一袋子瓜子和喜糖,让客人在开饭前可以先开开胃,解解闷,可以说是更加人性化了)。

一个村的基本上都会过来,一家一个大人,家里有小孩的随便带几个都可以,份子钱以家庭为单位,不计较人头数;附近外村过来的不多,基本上都是和主家有点关系的。

主家大门口的登记处一般会放一张大桌子,请两个村里稍微上了年纪的坐在里面,一个负责收钱点钱,一个负责登记姓名,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分别得是算术和书法要好一些,品行上自然也要靠得住,结束后钱和名册是要交给主家的。之所以要年龄大一些,主要是年纪大的人认识的人多,加上农村平时都是老家话,年轻人只会喊人,很难准确写出人名。桌上摆上拆开的烟,供宾客自取。

份子钱可能就是和梁先生笔下的最大的一个不同点了吧。我们这份子钱出多少都可以,但一般都有约定俗成的,关系近的一个金额,不怎么来往的又一个金额,金额不会经常变化,现在的数字那么多年了也才涨了二三十块。所以随多少钱其实不用纠结。还有一个判断的依据就是如果你之前办过喜事,拿出名册看一下对方给你随了多少,那你随相等的金额就可以了。因此,本着约定俗成和礼尚往来,不管大家拿钱多少,都可以毫无思想包袱地在一起享受美食。

晚上这一顿是最丰盛的一顿,也是人数最多的一顿,周边的加上远处的亲戚都会过来。之前因为交通不便,所以亲戚基本上都会在主家过夜,主家住不下的便会找一门的叔伯家住,也有住其邻居家的。现在基本上都有车,八九点吃完都不会耽误回家,第二天再过来。

接下来聊一下喜筵的饭菜安排。

农村结婚宴席都是在家里举行的,最近这两年才流行去县城包酒店,尽管显得有排场,但因为耗费比较大,所以参加的宾客对于菜品的质量和数量少有满意的。

大多数人家还是选择在老家举行,既不需要花很多钱,又因为农村物美价廉而能让宾客吃好喝好。那么就需要和做饭的师傅提前商量预定。十里八村能够下乡做饭的,同时又有口皆碑的并不多,因此比较抢手,结婚日子确定后就要赶紧联系师傅做准备,包括餐具桌椅预定、三顿饭每桌的价位以及菜品和数量等。

做饭师傅一般会带着两个徒弟或者助手提前一天过来,把桌椅和锅盆等工具提前带过来,同时熟悉下场地,确定好操作台。第二天婚礼当天一早就会过来生火,提前张罗素材,为晚上第一场的喝喜酒做准备。

主家亲戚少的也得安排十来桌,多的就得二三十桌,这么多人的量,加上各种荤素菜品,伴随着凉拌、油炸、煎煮焖等工艺,只靠做饭的师傅肯定是应付不过来的,因此就需要一门的婶娘们当天上午过来帮忙打下手,做一些刷洗餐具、摘菜、切菜等不需要太多技术但却很耗时间和人手的基础性工作。大家有事都是互相帮忙,再说又都是一个宗族的,基本上都不会推辞。为了表示感谢,主家都会把最后剩下的干净菜品给帮忙的都送一些。

这几年好了很多的是,做饭的师傅基本都会带着一个完整的团队直接过来,做饭的、打下手的、端菜的、打扫卫生都给主家包了,相应的就是得多花点钱。稍微有点经济且体谅的主家都会宁愿多出个千把块,也不想折磨同族的婶娘,毕竟这百十人次的三顿饭下来虽不至于把人累散架,但腰酸背疼是在所难免的。这大喜的日子,就需要所有亲朋同享同乐,为什么就要牺牲她们的喜悦呢?

提到端菜我可是深有体会。 大一寒假堂哥结婚,需要找三四个一门的男丁端菜,成年的我有幸被选为其中一员。对于这第一次我自然异常兴奋,之前趴桌看到别人“吆五喝六”的甚是风光,早想尝试一把。每个人被分发一个可以容纳四个盘子的托盘,被指派负责几个桌。

刚开始上的凉菜,端起来还比较简单轻松,加上一声声的“来,上个菜”的满足感,和被其他小孩仰视以及被一些大人认出来后得到一顿表扬的自豪感,觉得脚下仿佛都生出风来了。但是随着热菜的不断增加,托盘越来越重,各个桌穿梭频率越来越多,小心翼翼护着不让汤洒了的同时还要防备着来回跑动玩耍的小孩儿,一场下来,身心俱疲,着实累得够呛。

言归正传,在有条不紊地把菜品都准备好后,就等晚上了。天刚刚黑,年长管事的就会安排几个固定帮忙的男劳力张罗桌椅,同时给每个桌铺上红色薄膜桌布,方便后面打扫卫生用,一次性筷子和勺子也一并配备好。家里院子除了做饭的位置外只能再摆个两三桌,所以大家都是把桌子摆到门口两侧的路上,一排一二十张桌子,每个桌子放八到十张凳子,主家亲朋多的能摆满整个胡同,非常壮观。当然,为了避免端菜的长途跋涉,一般都会借用对门邻居家的院子。

河南我们那的菜品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一共有24-30道不等,家里条件不好的可能会少一些,有经济能力的自然就多多益善。

无论天气如何,刚开始都会先上几个凉菜开胃,比如凉拌猪耳朵、白灼虾、油炸或者水煮花生米、凉拌牛肉、凉拌羊肚等。两三个凉菜后,主家就开始发酒了,原则上每桌一瓶白酒,但是有小孩的就不发,如果客人明确说不喝白的,那就换成啤酒,如果看到桌上聚集着一些爱喝酒的老乡,就会多放一两瓶。

越往后面越丰盛,热菜种类层出不穷,酸甜咸辣应有尽有。有独特的“八大碗”,也就是扣碗。先把食材在碗里配好调好,然后放到蒸笼里,最后出来的时候扣到盘子里,就成了一道特色美食,其中包括鸡鱼、排骨、酥肉、肘子等,味道绝佳。另外一个深受小孩喜欢的就是甜食,有蒸江米、拔丝地瓜或香蕉、特色水激馍等,很甜也很烫嘴。当然,整个的卤鸡、红烧鱼是必不可少的。汤类就会比较少一些,一般会有一个甲鱼汤,家庭条件好的会再加一个羊肉汤,而最后一个菜也是一道汤,要么是酸汤蛋花,要么是小米甜汤,也被小孩们戏成为“滚蛋汤”,上了这个汤,大家就知道菜上完了,随便喝两勺就不约而同地离席了。至于主食,有了那么多菜,中间发馒头时要吃的自然就寥寥无几了。吃完饭后一般都可以去看主家请的歌舞团进行表演,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满足。

我小时候经常会吃到主家送的从桌上收的干净的菜品,那时候大家都没有打包的习惯,空着手去吃桌想收点东西也没办法,也没那个风气。可是最近几年就开始流行趴桌带食品袋,最后走的时候会把还没吃完的菜带走,或人吃或给猫狗吃。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家也不会想着收剩菜了,任由宾客们带走。带走的越多主家脸上越有光,因为这证明要么是自家的桌菜品足够多,要么是菜品足够好吃。不过也有一些不好的现象,网上有一些视频里看到个别人还不等别人动筷就直接把菜装到自己的袋子里,丝毫不顾他人感受,真是可笑又可气,时代的进步也很可悲地带走了一些人的敬畏和尊严。

至此,人数最多,菜品最丰盛的一顿盛宴就结束了,剩下的第二三顿吃席都是在婚礼当天。

第二顿也就是婚礼当天的第一顿饭,这顿饭在早上。因为要去接新娘,所以一大早需要帮忙的就要早起过来准备,包括管事的、每个婚车压车的、请的摄影摄像的、其他干杂活的,和一门的人等。人数不多,所以菜品就以简单实用为主,每个桌上几个菜,再来个汤,每个人吃个馒头就行了。之前亲戚前一天晚上不走的,第二天早上会在一起吃,现在一般早上都不会起大早过来参加,都是等到中午再来。

第三顿,也就是喜筵吃席的最后一顿,在接回新娘、拜天地、被司仪一顿煽情以及受头仪式后进行,主要是一门的和亲朋参加。这一顿因为新娘的到来也会非常的丰盛,因为没有前一天晚上的人多,所以也会少几桌,但菜品酒水的量不会减少。伴随着新郎新娘挨个桌的敬酒,整个的喜筵也逐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每个地方都有结婚的,结婚必然要摆宴席,而吃席的规矩、习惯、形式以及吃的菜品等都是有所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每个地方反映出来的特色都是植根于当地的文化风俗中的,尽管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但是我最不希望的就是这些传统被小辈们狭隘地理解和曲解,以偏概全地拿来进行戏耍或者诅咒别人。

令人感叹的是,社会在进步,城市化也在不断加深,农村的新一代都相继走出去,成了新一代的城市人,他们按照城市的风格生活,逐步舍弃了农村的风俗习惯,甚至慢慢地遗忘了。农村的那些有地方特色的、热闹欢庆的风俗仪式没有了活跃的土壤,渐渐地被时代所抛弃,走向凋敝,变得只存在于老人的口中或索然无味的书籍里。当一代或两代传承人老去,这些文化怕也会随之而去,将永远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可悲、可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年关岁末,喜事特别多。乔迁之喜、孩子满月、婚嫁丧娶都得告知四方,邀请宾客。我也就带着一枚吃货最虔诚的嘴和胃吃了一餐...
    安远阅读 2,152评论 2 8
  • 吃席是乡人对婚丧两宴的统称,间或有其他需要事项也偶有席面可吃,如孩子过百岁,老人过寿辰,学生上大学等等,在开席面不...
    村口小酒馆阅读 122评论 0 0
  • 回来十来天,被喊去吃了两回席面。皆是红事。 一是寿席,一是喜宴。现在红事皆在年根择良辰吉日。疫情三年,估计今年操办...
    一溜风云阅读 246评论 1 5
  • 八十年代兰州农村,要说热闹就数吃席了。 好多人家,为了儿女嫁娶,一年前就开始打算了。那时都比较穷,要办酒席的话就要...
    一为迁客阅读 540评论 1 4
  • 今天是个好日子,村里有人娶媳妇。于是,全家人一齐出动,去吃席! 事主家紧挨着村道,家里院子不够摆席宴请全村人,于是...
    青塘荷韵阅读 91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