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钓鱼文物是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发现的骨制鱼钓和黑龙江小兴凯湖岗上出土的骨制鱼钩,距今大约有六千年。而我国最早的关于竹制钓竿的文字记载见于二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在《季风》这一章中,就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淇,指黄河的一条支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
钓鱼起初是先民们果腹的一种手段,后来随着食物的逐渐丰富,钓鱼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钓鱼界出现了很多“钓鱼高手”,钓出了很多不一样的“鱼”,姜尚、宋玉、梭罗便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一
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钓者莫过于姜尚,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老幼皆知,传了一代又一代人。太公钓鱼有两奇,一奇是直钩钓鱼,另一奇是愿者上钩。八十多岁的老头,钓钓鱼溜溜鸟,想来也是合乎情理的,毕竟这样的年龄应该安享天年了,但是姜太公不愿这样做。他坐着渭水河畔,等着周文王上钩。周文王因飞熊入梦,寻到渭水河畔,见到了等的头发都白了的姜尚,一番交谈,相见恨晚。姜尚终于钓到了他这辈子最大的一条“鱼”。一个高尚的钓者,他所钓到的鱼也一定是高尚的。为了不辜负自己辛辛苦苦等来的“大鱼”,姜尚也是呕心沥血,竭力辅佐文王推翻商纣王朝,建立不世功业。在伐纣大军出发前夕,按照古老的习俗,要请示苍天,以卜吉凶。烧裂的龟壳上神秘的纹路显示:大凶。姜尚急眼了,等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怎能就这么放弃了,八十多岁的老头儿,一手扯起胡子,一手撩起袍子,大喝一声:“枯骨死草,何知凶吉”,蹦起来一脚踩碎了龟壳,遂兵指朝歌。太公等这一天很久了,怎么能因为这个坏了大事,就算天意不顺,我意已决,天能耐我何。
二
战国时期,登徒子在楚襄王面前极力赞美元洲钓术之高明,称之为“天下之善钓者”。旁边的宋玉听后很不以为然。楚襄王便问宋玉何人才能称为善钓者。于是宋玉便慷慨陈词,发表了一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精妙绝伦的议论:“臣所谓善钓者,其竿非竹,其纶非丝,其钩非针,其饵非蚓也。” “昔尧、舜、禹、汤之钓也,以贤圣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钩,禄利为饵,四海为池,万民为鱼。钓道微矣,非圣人其孰能察之?” “其钓易见,王不可察尔,昔殷汤以七十里、周文王以百里,兴利除害,天下归之,其饵可谓芳矣;南面以掌天下,历载数百,到今不废,其纶可谓纫矣;群生浸其泽,民氓畏其罚,其钩可谓均矣;功成而不隳,名立而不改,其竿可谓强矣。若夫竿折纶绝,饵坠钩决,波涌鱼失,是则夏桀、商纣不通夫钓术也。今察元洲之钓也,左挟鱼罶,右执槁竿,立乎潢污之涯,倚乎杨柳之间,精不离乎鱼喙,思不出乎鲋鳊,形容枯槁,神色憔悴,乐不役勤,获不当费,斯乃水滨之役夫也已,君王又何称焉?”在这番言论中,宋玉将垂钓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论巧妙结合起来,以钓鱼之术寓意治国之术,将圣贤之钓和役夫之钓做对比,钓鱼钓出了圣贤之道,无疑将钓鱼的境界提升到了一个前所为有高度。
三
在瓦尔登湖畔,过着耕读生活的梭罗时不时驾着小船夜钓,在他的作品《瓦尔登湖》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把午夜的时光消磨在小船里在月光下钓鱼,猫头鹰和狐狸为我唱小夜曲,并且时不时地听到近处某只陌生的鸟儿嘎嘎的叫声。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是十分珍贵难忘的。在离岸20到30杆、水深40英尺的地方抛下锚,有时候周围游动着几千条小银鱼和小鲈鱼,在月光下用他们的尾巴在水面上撩起点点涟漪,我用一根长长的亚麻线绳,和生活在49英尺的水下的神秘的夜间出没的鱼类交流,或者有时,当船在轻柔的夜风中飘荡,我在湖中拽着一根60英尺的鱼线,时而感到沿着钓线传来一阵轻微的颤动,表明有某种生命在线的尽头出没徘徊。愚蠢的不知道撞上的那东西是怎么回事,迟迟拿不定主意。最后你双手交替着慢慢地收起钓线,一条鲴鱼就吱吱地扭动着被拉到了空中。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特别是在黑沉沉的夜里,当你的思绪驰骋在浩瀚的有关宇宙起源的主题上时,却感到了这种轻微的抽动,打断了你的幻想,又将你和大自然联系到了一起。仿佛我紧接着会把钓线甩向空中,同时向下垂入这同样不透明的元素之中。这样,我仿佛用一根鱼钩掉到了两只鱼。”梭罗过着最简单的生活,却充满着生趣。人世间的繁华与富贵,比不上他在皎洁的月光中钓到的一尾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