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没有哪一刻是你觉得“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呢?
翻看一本本摘抄了名言警句和方法技巧的“宝典”时,似乎每一刻都在赞叹“然并卵”这个词汇的发明者的智慧。
前些天,一位小伙伴抱怨道,去年年初信誓旦旦制定的“年度阅读计划”宣告失败,150本书才看完了50本,每晚睡觉时都感觉书架上那些未看完的书在望着自己求被翻牌,感觉自己整个人都不好了。
完成了年阅读150本书的目标会怎么样呢?
肯定是学到了很多知识,还能提高我的效率,毕竟是想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所以买的都是这些主题的书。
那和围人的关系一定也变好了很多吧?业绩也有所提升了吧?
好像是有一些,但也没有特别的明显,可能是看的书还不够多,量变才会引起质变的嘛。
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读书的呢?
读书还有什么方法呀,我就是把每本书里好的内容记下来,所以才没完成任务的。不过现在想想我比大多数只读不记笔记的人强多了。
那你最近一次读的是哪本书?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哪七个习惯?
嗯?朋友楞了一下。
在我的百度云里,等等我看一下告诉你。
有没有觉得还原了一部分小伙伴的学习场景呢?
你是那个努力了却不见成果的人吗?
2.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到了关于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呢?
我们把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称为【临界知识】。
如何学习临界知识呢?
除了跳出摘记更多知识的“低水平勤奋陷进”,去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外,还需要我们具备两个心态——
绿灯思维:打破习惯性防卫。
以慢为快: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3.
有没有发现,工作和生活中大多数的会议和交谈中存在很多“无效对话”?其中有一种就是我们在用大量的时间和所谓合理的论据来反驳对方。
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自己的习惯性防卫。当感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受到挑战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这些质疑是否合理,更多的是维护自己原有的认知和判断。甚至,我们都不愿花费自己的一点点耐心来听对面的人把话讲完。
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去争执和辩驳,而没有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讨论更有价值的观点上。
其实对方的质疑只是针对不同的观点和行为,而不是人(我的行为和观点≠我)。当把遇到不同观点就立刻防卫打断对方的“红灯思维”调整为倾听和理解的“绿灯思维”时,发现很多自我改进和成长的机会,离更好的自己更近。
4.
之前有位小伙伴问我:“彤彤,我看你天天读书,家里也那么多书,那你读书速度是不是很快?”我摇了摇头。“我原以为你们拆书帮是会让我读书更快呢,后来参加了两次活动之后发现并不是。”
果真,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来参加活动。因为她只追求看似很有效率的阅读。却没有发现学习效率并不等同于短时间内看完很多本书。她一直在用过去的认知和经验为自己辩护,却不愿意接受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并不会也不懂学习。
5.
“7天写一手好字”“21天学会手绘”诸如此类的课程越来越多,吸引到很多小伙伴的参加。可是,有很多小伙伴参加完课程过后发现,7天/21天过去了,自己的字还是不好看,手绘也只是会画简笔画而已,然后气愤地发朋友圈说课程都是骗人的。
课程并没有骗人,只是下课以后,需要学习者自己大量的练习,课程结束了,学习才刚刚开始。
学习有捷径吗?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外加正确的方法,学习才有效率可言。
6.
想要快速学习骑自行车,可是这时候大多数小伙伴并不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掌握平衡上,而是追求两分钟学会21种踩脚蹬子的技巧。
而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把80%的时间,花在处理20%的重要问题上。
当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学习也是一样,当我们把书本中的一个个“知识阻塞”打通,学习会不会一路畅通呢?效率会不会也因此而提高呢?
试想,当一本书都是生涩难懂的专有词汇时,我们会不会很快地看完它呢?还记得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吗?那个时候,我们是不是从字义开始呢?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一段文字就只有极少数难懂的字词了,我们只需要弄懂这些个别难点就可以理解文章的含义了。
当然,现在的我们并不会把辞典放在手边阅读书籍(特殊种类书籍除外),但我们的学习中依旧会出现一些难点和重点影响我们的效率,因为它们在整个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用多的时间来思考和理解。
用一个知识点联系与它相关联的旧知识点和经验,发现不同,改进认知和行动。
地基和框架不稳固的建筑都是危房。那么,一切想要以极短时间学习和掌握大量知识的学习都是假学习。厚积才能薄发。
END.
欢迎和成甲老师一起《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