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跟朋友圈里的妈妈们聊天的时候,一位妈妈聊起了她邻居家的小孩。是一位小男孩,家里的独生子,现在是初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中下等,在家里,除了看书学习以外,整天就坐在自己屋子里发呆。他父母很焦急,担心他有什么问题,其实他的智力并没有什么异常,但是这个孩子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愿意做任何事情,包括与家里人说话。问他为什么不跟爸爸妈妈说话,他说他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跟父母说什么,小的时候他
只管吃和玩,其余的事情父母都替他做好。上学以后,父母就只让他学习,给他请了许多家庭教师,还给他买了电脑,家务
事一点也不用他操心,连他的自行车没气,都是家里人给他打好了他才骑。但他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让父母满意。
这位妈妈问我,这个小男孩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做才能让孩子避免这种自理能力和责任心缺乏的情况?其实不难判断,造成小男孩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丧失了做人的一切基本能力,更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包括对父母。事实上,这种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养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幼年和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生活的年轻人,在他们刚刚跨进独立的劳动生活时,往往会感到精神颓丧,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培养孩子的自理、独立能力必须要从小进行,这对于孩子特别重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原则上是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来包办代替。
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通常,孩子到3岁左右,已经萌发出自信心和独立性,这段时期孩子的内心会产生发挥自身作用的渴望。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帮妈妈跑腿,3岁的孩子也已经有相当强烈的独立愿望,什么都想试试试。孩子这时所萌发的初步的自理能力的尝试,付助于其心理活动的
不定期分享早教育儿资料,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信、自强、明快、果敢的性格特征。聪明的家长此刻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即使孩子倒水时泼湿了沙发、端碗时打破了碗,也不要责备孩子,因为这只是他学习独立时的小小失误。家长要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比如,幼儿时期的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自己洗手等。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忌讳的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娇惯。尤其是现在,大部分家庭还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看不得孩子有半点不适。家长朋友们要认识到,小公主小王子似的生活只会毁掉孩子们的未来。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基础的能力(比如:入睡和起床的能力,吃饭和排泄的能力,着衣和穿鞋的能力,洗衣和做饭的能力,保护自己身体的能力,上街过马路、买东西的能力等等)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当今独生子女教育的突破口。那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家长朋友们具体该怎
么做呢?
下面就教你们几招比较实用的方法。
[if !supportLists]1、[endif]根据孩子生理发展特点,逐步提出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2岁的孩子可以尝试自己吃饭,3岁的孩子可训练自我服务的各项本领,如自己收拾玩具、洗手、刷牙等;4岁以上的孩子可学习折叠被子、整理床铺以及自己照料生活,还要逐步教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浇花等。
2、与孩子分工合作 当孩子又开始依赖父母做事时,父母既不要全权代办,也不要直接拒绝孩子的请求。父母可以帮孩子做一部分,同时让孩子自己承担一部分。譬如,孩子要求妈妈为他系鞋带,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能系好右脚的鞋带,那么妈妈可以为他系左脚的鞋带。
3、想个折中的办法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妈妈的帮助,就不会独自上厕所大小便了,做妈妈的不妨给孩子一个诱人的建议:如果他自己上厕所大小便后,那么妈妈会给他讲一个故事。这招不仅能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满足孩子的真正心理需求:让父母多陪他,多关注他。
4、庆贺孩子的成功对孩子来说,他们孩子真正想得到的是父母的认可和鼓励。所以,父母应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相信他是能够做好的,这对孩子来说,比替他做事更让他感到高兴。父母只需在旁适当指导并庆贺他的每一次小小的成功。
5、给予热诚的帮助对于不同个性的孩子,父母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要做的那件事有难度,但父母应该鼓励他要有耐心,开动脑筋把事情做完,并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次努力,不管他是成功还是失败。
6、增加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养成习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习惯。孩子由于还太小,有时候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父母要不定期分享早教育儿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