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中央教科所的刘惊铎教授提出了“三种生态观”,认为当代人生存于三种生态之中,分别是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自然生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类生态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内生态是人的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自然生态是人的生命的物质滋养,类生态是人类生命的社会依托,内生态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场所,三种生态圈互融互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拥有虚静、开放、平和、包容的人生。
前些年,县教研室有一个“生态创生教改实验”,希望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良,从而形成良性教学系统,犹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各种生命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个系统生机勃勃,具有自发的创新、改造和发展的能力。实验进行了好几年,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以及科学的路径,最后不了了之。但是,这个理论可以借过来一用。
我们知道,大自然中生态并不一定就是平衡,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单是大气环境就有逐渐恶化的趋势,水资源也更加匮乏。由于人类的过多干预和索取,自然界受到了很大破坏,“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这些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就是说,全球性的生态已经不平衡了。从局部来看,情况更糟,清澈的河水变成了污水沟,鱼虾灭绝,蓝天白云成了往事,浮尘蔽日倒是经常可见,很多地方已经不宜人居,小的生态系统土崩瓦解。所以,就有了去年以来十分严厉的环保措施。
同样的道理,学校生态也有恶化的情形,也存在着保护的问题。
对教师来说,学校生态就是类生态,学校生态的恶化就是学校各类人际关系的恶化,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关系的恶化。探寻背后的缘由,有利于学校良好人际关系的恢复,有利于学校生态的保护。
先说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我们的“尊师”传统。为何要将教师定位于父亲,而不是朋友、兄弟、姐妹?盖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封建时代的纲常伦理,以此建立起社会政治与家庭关系,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现代社会中,这种建立在不平等人际关系之上的优越感,如果仅存于“道德”领域倒也情有可原,教师毕竟是长者,尊敬也是应当的,可是这种优越感还要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中体验并展现出来,难免会遇到学生的挑战。偏偏很多教师转不过道来,墨守陈规,居高临下,要求言出必行,总是一副长者的姿态,显现一种不容挑战的权威,如此一来,冲突就难免了。在多渠道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并不一定占有知识的高地,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生命、平等等观念流行开来。学生要的并不多,就是“你要把我当人看”,最起码的就是尊重,可是尊重往往得不到。加上应试教育的流行,在考核的压力面前,“分数”比“人格”更重要,教师眼中更没有学生影子了。师生关系恶化,教师学生各怀委屈,教师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觉得有些教师不值得尊重,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教育的一致性,这里既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当然也包括学校各个层面教育的一致性。教师性格各异,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所持观点也有差异,但是在一些基本的价值观上,在做人的基本问题上应该是统一的,而且教师的分工也是为了教育目标的达成,分工背后也需要协作,如果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就会加剧内耗,教育效果就要打折。现代管理强调团队精神,提倡协作、合作,这不仅是人文化的需要,也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需要。但是,今天的教师间的关系不容乐观,一些教师之间竞争多于合作,拆台多于搭台,“发展共同体”无法形成,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要追究到学校制度的导向上来。今天的学校制度不是鼓励合作,而是鼓励竞争,或者说名义上鼓励合作,实质上挑起竞争,因为在竞争中才能提高成绩,提高升学率,教师的竞争无疑会形成“你争我赶”的良好局面,这正是管理者需要的。适度竞争是有利的,可以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但是竞争成为一种常态,而且开始采用抢时间、加强度等方式进行竞争,又会弄得两败俱伤,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形成团结协作、分工合作的良性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实际上又是一种文化关系,颓废不振是一种庸俗文化,过度竞争是一种恶性文化,亟待建立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有力的健康文化。
管理者与教师的矛盾也在很多学校有所暴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古来有之,今后也必将存在下去,但是学校的这种矛盾和社会上有所不同,如果一所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已经到了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地步,就意味着这所学校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无法继续存在下去了,矛盾的双方必须要发生质的改变。也就是说,学校中的这种矛盾应该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管理者必须取得教师的信任,管理理念必须得到教师的认同,学校的目标必须地到教师的认可,这样一来,学校上下之间才能建立共同的信念,并为之而努力。但是,近些年,管理者与教师的矛盾却有激化的趋势,这应该引起深思。因为管理者居于主动地位,凡是管理中的矛盾一般的应该从管理者自身寻找原因。一些校长热衷于迎来送往,对内没有“明规则”,都是“潜规则”,放弃了“教育家”的追求,成了“社会活动家”、“阴谋家”,教师有意见,这是理所应当的。还有一些校长,总是希望把学校办好,但是“好心没有好报”,做了很多事,教师还是议论纷纷,这就要从方法上寻找原因。还有一些校长治校严格,手腕强硬,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上级认可,教师却不认同,很难有持久的发展力,这需要从管理理念上寻找原因。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必不可少,这些制度更要落到实处,学校才能平稳运转,但是,刚性过甚,人性不足,反而会成为制约因素,限制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力,最后影响学校发展力。所以,好的管理应该是既有刚性的威严,又有人性的温暖,科学合理,才能使一所学校具有持久的活力,管理者正是要在刚性与人文之间寻找平衡,找到契合点。
学校生态关乎学生发展,关乎教师幸福,关乎教育质量,应该正视恶化的现状,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思考保护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