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年,津津有味读完《古希腊神话与传说》后,在被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光怪陆离、想象奇特的故事打动之余,不由充满疑惑: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我们国家明明有厚重的文化积淀,随便掀开哪个朝代的文学册,都能看到绚烂多彩的文学作品,然而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神话故事,并没有像古希腊神话这样广为流传呢?
对于中国古代神话,相信每个人多多少少也能说上一些: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然而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彼此独立,故事情节简单,和自成系统的古希腊神话相比,显得单薄而琐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早在原始社会,东西方初民的思想体系、认知事物的方式就存在一定差异吗?还是这是由民族的个性、文化特色所决定的?那么在历史长河相同的某一阶段,初民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民族气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变形神话中,中国神话是向心型的,动物、植物等经过几百年的修炼,才有可能最终化为人形,在这种思想中,人在自然界中高高在上的心态体现的淋漓尽致。古希腊神话表现出离心型特点,比如宙斯经常会变形成动物或植物,来追求女性。这又是由什么所决定的呢?
中国神话是静态的,是片段式的,西方神话具有系统性,属于叙述文学的一种。中西神话发展道路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神话对于各自后世文学创作均有很大影响。此时不由想起曾经有人提出,中西方文学作品存在巨大差异。西方文学中,关注世界格局、民生疾苦、探寻生命真谛的文学作品很多,作家关注的是整个世界,甚至可以说是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全人类的疾苦与幸福,因此众多作品具有宏大格局、宽广胸怀与长远目光,如《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白痴》等。然而中国的文学作品,多以抒发自身感情、关心家族兴衰、最多关注国家兴亡等为关注点,尤其是中国古代诗词,这一“小我”、“小家”的情感更为明显。作为深爱传统文学的自己,初听此话,内心十分抗拒,尝试找很多反证来推翻这一结论。然而时间长了,在反复思考中,确实可以发现这些点点滴滴的痕迹。这也是由于民族特点、文化特色来决定的吗?
总觉得,每次阅读中国古诗词或是一些古典作品(如小窗幽记、红楼梦等),是一种对内心进行审视,是向内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复的过程;每次阅读国外经典名著,如《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等,读完后视野会略略打开,会对深藏的人性展开一些反思,或是对人生的苦难增加一份理解与同情,这是一种不断向外延伸、超脱出个体的局限而思考世界与存在的过程。这是个例呢,还是别人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呢?
还是要多学习,否则就会像现在一样,脑子里充满了问号,却找不到、给不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