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即将到来。
往年这个时候,各行各业早已开卖不同口味的棕子;各地也举办着传统端午庆祝活动-吃粽子/划龙舟比赛纪念屈原,搞的红红火火,好不热闹。
趁着端午佳节的几日连休,在外游子,忙着定票返乡和家人团聚;喜欢旅游的家族也在规划出游行程。
以前的我,总嫌父母亲囉囉唆唆,唠唠叨叨的,过节过年回家就像个金箍咒,急忙的把我这孙猴子给招唤回去。
<回家>对我来说,也许就是个形式,和父母亲寒喧几句,匆匆吃过饭,放下礼物/塞个红包,心中带着隐隐的愧疚,又匆匆离去。
但今年突发的疫情从过年到现在,我已经半年多没回家了。
母亲曾来我这,小住过一段时间,当时因为刚创业工作忙,早出晚归的,也没带母亲出遊去转转。
现在站在自家楼上,看着对街熙熙攘攘的商场,让我不由得回想往日与母亲相处的情景,有股很想回家的冲动。
这两年回家时,突然发现母亲的身高缩了一小节,走路也开始有点驼背,腰杆也没有像往日那样挺直了!
那时看到母亲的背影,内心有些触动,有点想哭的伤感。
现在终于体会到,朱自清所写的<父亲的背影>所表达的那一股悲凉。
那一瞬间,我发现母亲--老了!
那个昔日在我心目中的女强人,说话精明干练,手脚麻利,那个为我们姐弟忙碌一生的女强人已经在慢慢变老了。
记得小时後,爸爸妈妈风里来雨里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无怨无悔的供养我们上学,只希望我们在未来能有个体面工作,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父亲是公家机关文员,勉强算的上是个小康家庭。
而母亲常常利用陪伴我们作功课的时间,接些刺绣的活以补贴家用。逼着我们姐弟要上学,拿个好文凭。
我的小弟是让父母最不省心的一个孩子。
他初中时迷上了电玩,成天留恋在网吧,逃学跷课,功课一蹋糊涂,差点被退学。
父亲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拿籐条打,把小弟都打跑了;母亲担心他误入歧途,常常骑着单车一家家的网吧去找,苦口婆心的求他回家。
好不容易,盼着小弟读完大专,进入社会工作,却又为了他的工作和婚姻伤透了脑筋。
父母亲从小陪伴着我们长大,为我们操碎了心,而我们长大后却有太多的藉口理由,无法陪他们好好聊天吃饭散步。
我们姐弟三人长大外出工作後,父母亲有身体的不适也是自己抗着,从不让我们知道和担心,怕影响我们自家的生活,只希望我们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孝顺父母,关心父母,陪伴父母,本就是我们作儿女意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特别在当今的社会里,父母亲缺少的是我们子女的陪伴而不是金钱与物质!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总有太多理由无法陪在父母身边,工作压力,朋友活动等等,有时甚至都忘了打个电话问候他们,更不要说常常回家看看了。
看着母亲满头的白发,行动日渐缓慢,反问自己,他们还有多少的时日可以等着我回家?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养而亲不待。
我们应该想办法多挤出时间,多陪陪他们,让他们在晚年生活里充满欢乐及笑声。
当我们为人父母后,才深刻体会到教养子女的酸甜苦辣!
陪伴,仅仅只是一种形式;但陪伴的真正目的,却是让我们和父母亲心连心,亲情的链接。
我们感恩生命中有父母给与我们的所有陪伴;也祈求以後孩子陪伴我们渡过美好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