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上一次读《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应该是十几年前了,我还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希望给家里人或者朋友也看看,当然最后我的一片好意没有人领,现在这本书不知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里吃灰尘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对这本书有了厌恶感,一直不再翻开,即使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无比同意书中的观点。
当然,现在看什么书都要辩证地看,不能毫无主见,毕竟无论是再见多识广的作者,也有他的盲点。有些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甚至会不惜举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失去客观的立场。
真要找厌恶的原因,大概是自己之前没什么主见吧,因为一本书,总是有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我大概是在什么时候看到了关于这本书的差评,加上我那时候已经忘了书里面的内容,又觉得那个差评写得很有道理,就这样被左右了。
回到正题吧,重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是震撼,为什么呢?
因为我正在经历书中所说的阶段——给人打工,被生活推着走,又不懂得吸取生活给予我的智慧。
作者小时候恳求他的“富爸爸”教他怎样赚钱,“富爸爸”于是让作者给他打工(每个星期六),每小时10美分。在给“富爸爸”工作了3个星期之后,作者决定退出,因为报酬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富爸爸”在这3个星期什么也没“教”给他,这让他非常生气。
于是作者与“富爸爸”展开了一段关键对话,在我看来,这是这本书的精髓。
“富爸爸”告诉作者,给他工作,就是在教他。
从学校出来的我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教一个人东西,就一定要“说”或者“讲”,但我们进入社会后却忘了,在社会上,没有人有义务教你怎样去生活,怎样工作。
生活总是无声无息地“教”我们。以前没上大学的同学喜欢在别人问他上的什么大学时调侃“社会大学”,事实上,无论有没有读大学,“社会大学”是每个人都要上的。
生活其实就是一门课程,假如你学会了生活这门课程,做任何事情都会游刃有余,你会不断“升级”,最后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如果你学不会,生活照样会推着你转,但你的生活却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与生活抗争,觉得这个世界在跟他作对,但他不知道生活同时也给他了机会。
“如果你是那种没有勇气的人,生活每次推动你,你都会选择放弃。如果你是这种人,你的一生会过得稳稳当当,不做错事、假想着有事情发生时自救,然后慢慢变老,在无聊中死去。你会有许多朋友,他们很喜欢你,因为你真的是一个努力工作的好人。但事实是,你向生活屈服了,不敢承担风险。你的确想赢,但失败的恐惧超过了成功的兴奋。只有你知道,在你内心深处,你始终认为你不可能赢,所以你选择了稳定。”
以上这段话,是我照搬原文的。这一段话写的就是前些年的我,追求稳定。后来我对这种稳定产生了恐惧,决定跳出来,现在我就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说白了,跳出来我也觉得恐惧,因为“不稳定”,自己也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行动力。当受挫的时候,我习惯性地去责备他人,后来又变成责备自己,显然,无论是责备他人还是责备自己,最后如果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的话,都毫无意义。
我对于“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理解是,我们每个人,只有在做完一件事之后,总结、反思,然后在下一次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再调整,如此循环。而总结、反思,需要做记录。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做到。
什么样的人才会认为“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呢?我想来想去,只有这样一种人——对自己的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百分之二百地相信,这样的人,才会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
相信自己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的人,除了自己,别无他人。如果你自己都不信,别人又如何相信?别人信不信其实无所谓,关键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