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南锣鼓巷


如果说南锣鼓巷像什么,我觉得,它就像一个被扩展的“非”字。两条竖线,向外延伸出16条横巷。它是一条被时间重新编织的胡同,比“胡同”更像胡同,却又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胡同。我只走了主巷的这头和那头,横巷中,只看了雨儿胡同。

踏入南锣鼓巷口,便跌进一片不太浓烈却也无法忽略的古意之中。灰墙黛瓦、槐影婆娑是它的底色,但扑面而来的,却是汹涌的商业热浪。鳞次栉比的店铺挤挤挨挨,小吃、糕点、饮品、文创、手作……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商家的叫卖声、热情的招呼声、递到游人手里试吃的吆喝声,交织成一片,构成了南锣鼓巷响亮而直白的市井交响,一种崭新的、热闹的胡同文化。

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其间点缀着各种肤色的面孔,不同的语言在此交汇,却因一份对探索的共同爱好而默契共存。南锣鼓巷,俨然成了一条属于世界的胡同。

我从喧闹的门脸,看向那些静默的四合院门楼。它们的样貌诉说着不同的时间故事。有的门楣上彩绘鲜艳,显然是近年修葺过;有的门楼上野草有一米多高,那是时光留下的苍老印记。齐白石旧居的门楼与墙砖皆呈半圆形,没有一点彩绘,只有素朴的砖灰色,在闹市中恪守着一代宗师的清雅与孤高。

胡同里的树,多是槐树,枝叶虬结,与这片环境浑然一体。巷子两侧的私人住宅大多大门紧闭,门上清晰地贴着“私人住宅,游人勿入”的告示。这是景区与生活区最直白的界线。我发现有两家虚掩着的门,忍不住侧身向内探望——一幅典型的大杂院景象,有些凌乱。门口密密麻麻的电表箱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拥挤:十几户人家共享这一方天地。问一位开门出来的老者,得知,他家十五平米,住着三口人。我说:“住在这知名景点里有补贴吗?”他摆摆手笑道:“哪有啥补贴,就是日子呗。”胡同表面的光鲜与内里生活的窄巴,就这样真实而突兀地共同构成了南锣鼓巷的AB面。

转进雨儿胡同,齐白石纪念馆就在这里。是一座规整的四合院,可惜是周一,闭门谢客。只能想象,就在这青砖院内,齐白石的虾以墨为水,游出了国界,叫响了世界。他老人家绝不会想到,今日他的半只虾,竟卖到了60万。艺术与商业,在此处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对视。

从巷头走到巷尾,各样小吃,不知道该吃什么,最终选择了一间卤煮老店。炉火正旺,灶台上的大锅咕嘟咕嘟地沸腾着,浓烈的香气诱人。39元一份,没有小份。明知一个人吃不完,还是要了一份。比起其他更趋同化的网红小吃,这一碗似乎更能嚼出几分地道的北京味儿。

在一个非遗文化馆里,偶遇一位山东籍的画家老乡。他的画案上铺着各式小品,灵动的鸡和兔,憨态可掬。我买下两幅小画,虽非名家手笔,却自带一份生动野趣。更有趣的是一幅“一笔福字”,画家运笔如飞,一气呵成,一个福字骨架里,竟能巧妙地嵌入全家人的名字。这与其说是买画,不如说是买一份绝妙的巧思。送给孩子,让他看看,对一件事专注投入,便能练就如此神奇的谋生本领。所谓的生存之道,有时就是把一个点琢磨到极致,直到生出花来。

南锣鼓巷就像一幅现代笔法绘制的古典长卷,商业是它喧闹的底色,生活是它沉默的注脚,而匆匆一瞥的我们,既是看客,也成了它风景的一部分。

私人四合院大门口的电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