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次我刚写完奶奶病情加重后,没想到这两天奶奶竟然彻底“莽”了,四川的官话说,莽了,就意味着这个人傻了,不认识人了,和老年痴呆没什么区别。
或许是脑中的神经受到了压迫,再加上本身处于晚期,已经不是靠药物能抑制得过来了,从上周开始,她已经开始不认识人了,就连自己的亲儿子、女儿也不认识了。
下午,姑姑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回老家来看奶奶,她两眼浑浊还问姑姑是谁,来她家做什么,对于亲人来说,被遗忘才是一件更令人心碎的事。
除了不认识人,脑子里乱糟糟说不出一段完整的话,没意识之外,她的身体机能正在慢慢退化,已经不太能进行自理了,不知道去小便,裤裆处经常是湿湿的一片,床上垫的棉絮也被弄得湿一团、干一团的。
前些年爷爷瘫痪后没用完的尿不湿排上了用场,姑姑拿来给奶奶换上了。但想要给奶奶换尿不湿不简单,她不会像普通病人那样“乖乖的配合着换”,而是人在半中央,也不翻身,也不说话,还一个劲儿嫌姑姑把她弄疼了。
有的时候,没那么快及时换上尿不湿,小便又来了,把姑姑弄得哭笑不得,每天晚上要隔两个小时监测一下有没有尿裤子,像极了小时候妈妈照顾婴儿一样。
吃饭也是个问题,前些日子她就已经吃不进东西了,连筷子也抓不稳了,清晨煮了一小碗面条,她因为无法正常使用筷子,干脆就不吃了,姑姑见状,就一口一口的喂她,喂了倒是能吃下几口。
姑姑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突然感叹道,人老了才知道,有个女儿多么重要。
奶奶有两个儿子,但在人老了照顾上来说,儿子总归是不如女儿的,也不那么方便、细心,特别是一些护理方面的,以前常说“男主外女主内”,而对于老人而言,年纪越大,陪伴越重要。
以前逢年过节,两个儿子表示心意会给点钱给奶奶,但从来没有一个儿子会主动给奶奶买什么衣服、鞋子之类,她的衣服裤子鞋子大部分都是女儿买回来的,虽然女儿没给她太多的钱,但却关注着奶奶的日常生活。
我突然也想起,妈妈也总是给外公外婆买一些贴身衣物,或者日常生活能用的东西,而所谓的舅舅们从来没关注过这些。
女儿和儿子的区别还是蛮大的,一个注重细节、一个大大咧咧。
过去不少农村老人都说“养儿防老”,现在越来越多家庭发现,关键时刻还是女儿养老贴心。
02
一个朋友是做保险理赔的,她跟我们说,见过大多数的陪护病人都是自己家的女儿,陪床、跑医院、取药、掏心掏肺的,往往是女儿。
大部分女儿会更加细心和体贴,考虑的东西也多,她们不像男性,大大咧咧的,女儿通常会主动照顾父母,陪伴在左右,这才是很多父母在年老时需要的。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数据:“城镇与农村只有女儿的老人,七年(1998-2005)观测期内死亡风险,分别比只有儿子的老人低25%与10%。”
就是说有女儿的老人,活得更久。
“还是女儿好。”隔壁婶婶说这句话的时候,满脸带着羡慕的眼神看我三姨家。
三姨家有两个女儿,如今都已大学毕业,工作稳定,也乖巧懂事,逢年过节都会给家里大包小包的寄礼物回来,去年过年,两个女儿还给三姨买了一个大金镯子。
今年她们家的两个女儿还存了一笔钱,带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到河南去旅游了一圈,两个女儿也从不让父母操心,把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顺遂。
婶婶每次看到她的两个女儿都投来一股羡慕之情,回头看了眼她儿子,只能说一句,可惜,我没有女儿的命。
她的儿子从来没买过什么礼物给她,唯一买过一次礼物,还是前年过年的时候她儿子拿了一笔丰厚的奖金,她在旁开玩笑的说到,拿这么多钱,给我换个手机吧,最后,她儿子才转了两千块,让她换了个手机。
有个女儿,真的很庆幸。
女儿会温柔的瓦解生活中的琐碎,也会感同身受的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这种共情力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却又不求回报的。
人生幸事不多,生个女儿算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