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两个网友在群中谈执行力。
“从我的观察和接触的人来看,能自我管理的人,不足百分之一。真正能管理好的自己的人,必须有非常强大的毅力、信念和执行力。
村上村树算是很厉害的了。每天写4K字,雷打不动。天天跑步,到现在没停过。你们可以自己去做实验,比如喜欢什么,早起、跑步、抄诗等等。看能坚持多久。
有的书看了是没有用的,而是看了后去执行。比如《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到很多方法。但有多少人看过后,去在自己的日历背后,记录每日生活和所思所想呢?”
“看在什么环境了。起点中几十万写手, 每天8000+字, 都是常年坚持的...。最长的已经坚持8年了,不写没吃的....。动力太足了。还有很多作家也,每天几千+字,几十年如一日。司马光也是……
很多是一种习惯的形成。其实 最最NB 的还是环境,为毛牛人是扎堆出现的?因为周围人都是相同级别的牛人,上厕所时,讨论的都是全新数学模型的构建,你怎么可能不给出相若的输出?
现在长春藤的策略也是: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未来的发现方向,但是, 我们有能力有资源有名气有执行力以及环境,将全球最NB 的人聚集在一起,未来自然必然只能从我们这儿发端。”
“环境”的理念是有一定道理的,就象“孟母三迁”一样。现在环境的含义也与以前不同,真正的“地球村”,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都有。我们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态,才利于坚持自己的理念。理念形成习惯就好了,就象我们打字使用的输入法一样。
有时候我们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态,就很难再融合到以前。如果这种生态在你的潜意识是更有意义的。这一年来,每逢双休,我的习惯开始集中到读书、写作、看听微课上,一改之前的几个好友相约去茶座打牌。最近又有好友约我,但人去心空,再也找不到以前的感觉。
二
知识的魔咒,我有时候就想解释为:我们只看到自己所看到的、只想到自己所想到的,并以为那是正确的、那是主流的。
也有群里讨论。
1
“有人跟我说:正常男人都不会只跟老婆啪啪啪;正常男人是不会娶离过婚的女人;正常男人是不会去做家务的。
又有个妹子说:女人怎么可能不喜欢包,怎么可能不打麻将呢?
一大堆人说:正常人是不会天天看书的。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才是正常的。但往往是受了自己的眼界所限、受了自己的位置所限、受了自己的生态环境所限……”
2
“从很多人嘴里得到的博士的刻板印象是,死读书情商低,然而我后来接触到的高学历的人,大部分智商情商高得惊人。原来,自己水平低根本接触不到高水平的人啊。还以为整个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那样。越学习,越感到自己的无知。
一个自认为很懂社会的人好心劝我:你这么一大把年纪了,看什么书,努力也没有用,工作还能出成绩吗?不可能!为什么不轻轻松松过生活呢?
在他看来,打牌,吃喝,夜总会,出去旅游,才是生活。
我说,我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打牌只会让我疲惫,我从健身中获得满足,吃喝带不来快感。他说:只能说你太脱离社会,太不正常了。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流,可能就没有一个主流,那不过是同一个圈子的认同。
”
3
“我后来发现,根本没有所谓主流,只有圈子。
就象我们这里结婚办酒席的各式各样,有人是两边做,有人是一边做,有人是家里做,有人是酒店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符合主流。
更有意思的是丧葬。当地,有一个镇认为必须上午下葬,另一个镇认为必须下午下葬,否则不吉利。
在中国,汉族是主流吧?还是五十六个民族都觉得自己是主流?但是父母分属于不同民族,孩子算啥?民族也是人为的定义。
”
4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Survivorship Bias (幸存者偏差),指人们所获得的有些信息可能会因为信息的提供方的匮乏,而使得由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缺乏普适性。
但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忽视而把获得的信息过度概括。也就是对概率估计错误。总以为自己获得的信息是足够的。
幸存者偏差一个很日常的例子就是你看到街上走的都是活人,以为自己就不会死。呵呵呵,等你面临死亡的时候,你才知道,要死的人不会走在大街上。
有人问,中国人是不是没什么盲人,怎么街上没看到。
所以,有人给自己造棺材,躺在棺材里想问题。有人住在殡仪馆,每天看着送葬队伍思考人生。
”
三
“前些天中秋团圆饭时,有几个晚辈刚入职。其中有一个晚辈,因在一次公务宴上被领导说不会处事,回家抱着老婆痛哭。我说,关键是要自己有能力,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但立即招来大家的非议,以为四面玲珑、把领导拍好是关键。
”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圈中、生态环境中,生活在自己的知识魔咒中!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