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安在的心,安在的佛

2021年第一本听完的书是《我心归处是敦煌》。因为智商不够的原因,听书的效果和读书完全不同,我很难做到一心两用。听着听着,脑中就不留片字,要么就是睡着了。即便这样把书听完,仍然发现这是本值得精读的书。



如樊锦诗所言“我是莫高窟发生巨变和敦煌研究院事业日新月异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书里不仅简述了樊锦诗这一生与敦煌的相依相存,也高度微缩了莫高窟/敦煌研究院的概貌。鉴于莫高窟宏大和深邃,如果你想去游览莫高窟前只读一本书,这本一定是好选择之一。莫高窟是人类文化、信仰、艺术、贸易等等的宝贵遗产,不同时代与她纠葛的人在她身上刻画了不尽相同的容貌,一代代老祖宗们创造她,一波波外来者掠夺她,一批批学者保护她珍爱她,一群群游客仰慕她。正是这些与她纠缠一身的人,使得她璀璨无比、千疮百孔、重获新生。作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秉持学者客观严谨的作风,怀揣守护人朴素真诚的情感,从学识、理解、感情、经历上,慢慢道来,最为合适不过。

这本书共十三章,前三章讲述了樊锦诗的出生、求学和敦煌的结缘;第四章、第五章描写了莫高窟的劫难和敦煌学的不易,包括其中老一辈的文化大家和敦煌人对莫高窟的努力;第六章写的是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樊锦诗和莫高窟;第七章叙述的是樊锦诗与莫高窟的情缘;第八章描写了敦煌石窟的总体概述;第九章、第十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对莫高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重视等等。文物研究、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是三回事;至于文化发扬和经济发展那更是殊途。第十二章汇报了四十年后完成了老师寄语她去敦煌的使命,即《敦煌石窟全集》;第十三章提炼了莫高窟人的坚守和初心,在让人对他们长年累月面朝洞窟背朝戈壁嘘唏不已的同时心生敬仰。

    正因为对莫高窟、历代守护人和个人生平兼而有之的描写,读者对此书作者评价不一,有认为既没有对石窟文化其本身有深入描写,也对缺乏了对樊锦诗先生感人事迹的深入挖掘。不否认,如果对石窟本身了解颇深或对樊锦诗本人知之甚多的读者可能读来不过瘾。但恰好适合我这种对两个角度都无知的我。(从这个角度我真是不适宜给此书打分。)文中平稳的叙述,客观中肯的讲解,以及对个人情感开城的表露,让我十分喜欢。或许有人会认为文中樊锦诗对祖国对D的信任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可这不就是那代人典型一如既往情怀的写照么。无论对于过往还是情感,真实是最宝贵的。这本书,在自我认知和文字出版的范畴里,已用态度表达了一切。其实,樊锦诗不同于常书鸿,后者个人主动坚守莫高窟,而樊锦诗不止一次有过离开敦煌的念头,她与莫高窟并不是完全个人执念,而是一种缘分,正如本书执笔人顾春芳所言“是樊锦诗选择了敦煌,也是敦煌选择了樊锦诗”。时间流淌,敦煌莫高窟就那么静静在那,斗转星移黄沙漫天杏甜杨绿地看着三五人、三五十人、三五百人、三五千人在其面前进进出出流连忘返。这座众神众佛聚集的石窟,用她的方式回馈众生,无外乎其他,“他的创造就是对他所有的劳作和智慧的最高嘉奖”。


本想找来樊锦诗院长最喜欢的158窟和259窟的石窟图样的,想来想去还是不放了,因为深知自己无知和确实心生敬畏。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敦煌研究院官网去看看,数字敦煌做得十分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 这本书既是樊锦诗的个人传记,更是近代以来几代敦煌人发现敦煌、守护敦煌、光大敦煌、传承敦煌...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阅读 1,978评论 5 5
  • 夜莺2517阅读 127,762评论 1 9
  • 版本:ios 1.2.1 亮点: 1.app角标可以实时更新天气温度或选择空气质量,建议处女座就不要选了,不然老想...
    我就是沉沉阅读 6,976评论 1 6
  • 我是一名过去式的高三狗,很可悲,在这三年里我没有恋爱,看着同龄的小伙伴们一对儿一对儿的,我的心不好受。怎么说呢,高...
    小娘纸阅读 3,431评论 4 7
  • 这些日子就像是一天一天在倒计时 一想到他走了 心里就是说不出的滋味 从几个月前认识他开始 就意识到终究会发生的 只...
    栗子a阅读 1,648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