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广东程锐刚老师的朋友圈分享
程老师首先提出了当下教学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误区1
讲“招”不讲“理”的灌输式教学。重结果,不管过程;重解题,不管思想。认为运用、实践、领悟、整合都是慢功夫,浪费时间。教学中尽量去掉这些环节,不把概念和学科思想讲透,匆匆一过,直接进入解题技巧训练。
误区2
分块儿打磨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每一点、每一块反复练习,越来越熟,把握的越来越精准,可是不能够整合运用,不能形成综合能力。比如,把生物学科内容精简为一系列简单命题 ,去掉了学科思想方法,忽略了思维的联络主线,能力发展空间窄化,综合运用缺少活力。
误区3
“题海战术”或者把习题分类为各种题型,分门别类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主要目的是省略思维过程或降低解题的思维层次;主要思维形式是,看到题目先分辨是哪类题型,思维停留在模仿解题的水平上;主要操作路径是,套公式、找定理、背理论,不领悟隐含在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方法。
并且提出对策:一、努力开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
局限于课本的教学看上去缩短了授课中知识形成过程,但被压缩掉的往往是对于学生最可宝贵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很难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打开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实践性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学科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对策:二、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对教学的要求
1.不能让课堂割裂书本和生活:
第一,实践并不仅仅是帮助理解知识、深化认识的方法,而是当前和未来的生活方式。
第二,课堂.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推动教学从内容到方式方法的全面改革。
2.采用整体向社会还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高层次能力。
世界上许多事物,一旦形成,很难还原为最初的构成物体,这就是不可逆过程。考查做事能力,是用考题去整体模拟生活,而不是将生活拆分呈现给学生逐块考查。不能认为学生每一块儿做得好就一定会整体做的好,就能回到生活中,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其实,每一个模块都能得高分的学生,也许还是有不会做事的。
对策三、综合能力的教学培养
3.高层次能力培养要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高考500多分的学生和600多分的学生差在哪里呢?不可能是因为教学缺了哪一部分,补上了就提高了,其中的功力是多年教学累积起来的。就像名家油画的每一笔都会体现功力一 样。高层次能力培养要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积累,文化的熏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小结:综合能力的教学培养
综合能力是在对学科体系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发挥出来的,在考试的时候尤其如此。命题改革相应于只会死读书,只会做题,缺乏综合思维习惯的学生来说难度增加了,对于综合能力强,能够学用结合的学生来说,未必是难度增加。尤其是对于把知识学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分数提高了,死记硬背的负担减轻了。
广东程锐刚老师又分享了他的教学经验:
我教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从思维模式开始的。思维模式不仅在议论文中很重要,在阅读当中,思维模式也很重要,思维模式可以打通阅读和写作。
学生写作能力之所以弱,我认为就是思维方面的弱,思维弱的话就不能很好地激活他的生命体验,也很难从阅读当中有获益。外在直观的体现就是没有东西可以写,没有东西写的话呢,他就很难一步一 步的去把这个所谓的结构去填满,我认为结构不是一个填满的过程,而是-个去编织的过程,对材料的编织,对观念的编织,编织成的那个样子才是最终的结构。
如果把写作看作是先有一个模式,然后去填满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思维在填的过程当中不重要的,或者说与结构无关的过程,甚至填的过程当中不需要思维。而我认为填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结构的创造过程,是思维朝着可能的结构方向去建构一个结构,这里面涉及到思维与材料的互动。
程老师的分享让我有很多联想和感受:
其一,语文学科的基本问题是理解和表达,贯穿始终的是文意相称。其背后就有各种表达方式,各种文体,再抽象一些,就是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当然,我还要加入情感和审美,加入人的心智成长,精神发育。教学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课文和单元,而要关注背后的思维与情感培养,也就是具体的人。
其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UbD课程设计模板将课程学习的最高目标定位在了理解,也就是对于大概念的理解。通过设计指向真实世界中的表现性任务,来引发学生的整合碎片化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从现象到原理,从知到行的多次反复和循环,来实现对于大概念的深度理解,从而增长理解和智慧(迁移能力)。
语文学科设计不仅仅面对具体的下位概念和能力,还要关注基本问题和大概念,面向真实具体的情境和有挑战性的综合任务。
锐哥的关于写作中建构意义结构的观点让我想起了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的观点“不存在一切结构的结构,不存在没有构造过程的结构。结构有三个要素,整体性、转换规律或法则、自身调整性。”我的理解是,不存在先验的结构,结构是生成的,是发生学的,运算是第一性的,也就是说动作、构造、运算在结构中是第一性的。
其三,程老师的分享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阅读的王鼎钧先生关于议论文写作的一本书《讲理》。本书从一个国文老师的作文课开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层层推进,给出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建立是非论断的骨架——为论断找到有力的证据——配合启发思想的小故事、权威的话、诗句,必要的时候使用描写、比喻,偶尔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等——使议论文写作有章可循,不啻为研习者的路标。而书中丰富的事例,也是台湾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具体案例)。1结合具体案例,从语言形式到背后的意义,以及思维方式,使得学生对议论文有一个多层次的理解。2面向现实生活,情境真实,关联到其他文体写作和议论文的价值,使得学生对于议论文有更加深入和本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