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最累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在工作过程中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不断消耗的能量使人感觉到很累。工作以后就找很多方法调整自己。上次看到一位网友说要培养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她的选择是练习小提琴,练到了十级。我当时有点感动,觉得很多事情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去做,做了之后,最后的成就是水到渠成的并不是刻意的。我有很多兴趣爱好,羽毛球、乒乓球、读书、旅游,还有一段时间,兴头起来花了5000块去买了一个吉他,然后又花了一两千找了一个老师交吉他,下班回家在家练习,周末就去学习,大概学了十节课吧,然后后面就自己练,但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慢慢不练了,然后手指上的茧子也就逐渐好了。我就是我爸口中那个一时兴起,不能坚持的人。我现在唯一坚持的就是读书了,从2023年开始吧断断续续开始在微信读书上读书,慢慢的读的书多了开始喜欢上了读书,然后2024年我的阅读天数达到了335天,读完38本书,547个小时。现在回头在看很有成就感,也治愈了我很多。
我的缺点是敏感,太过细心,观察力过强,观察力这件事可以用在工作上,放在生活上如果过多,就是缺点,会增加不必要的烦恼,我试过各种方法集中注意力,发现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自己,关注当下,先行动不要先想。搞清楚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守护这些,不要一直张望尚未拥有的。对于过去的事,坏事的联系请一律割断,让自己重新开始。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一天,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重新开始,这无关年龄、无关财富,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好活在这一天,毕竟我们在宇宙的大尺度上渺小的不如一粒尘埃。也许我这一生都不会变富有,但是我想到临了的那天,我能说我走过了幸福的一生。
1、身体和心理健康。身体方面:现在开始(以前总喜欢从1号、周一开始,现在不了,就从现下开始。),每周出去露营(天气冷就换成公园徒步、去游戏厅跳跳舞机特别出汗),配合我喜欢的乒乓球穿插。今年回老家的时候看能不能把吉他带来,可以继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心理方面:戒掉复盘,重要的事说三遍,不要复盘,不要复盘,不要复盘。复盘其实是你在审判自己,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好,不用那么严苛不断复盘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注自己,无关自己的人和事问都不要问、想都不要想。管住自己的嘴巴。收起好奇心。对于工作的人际关系请把它当做工作来看待。我的同事也是上班挣钱的“配件”。
2、珍惜爱你的人。这个爱包括父母之爱、伴侣之爱、朋友之爱。此生此世,我已有了最大的财富。
3、读书,让书香气变成自己的气质。说实话,可能读书最多的时候就是疫情的时候,游戏玩腻了,家里呆腻了,最后只能读书,都买的实体书,一阵喜欢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恶意》、《梦幻花》、《祈祷落幕时》,一阵喜欢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百年孤独》还没读因为没买,一阵喜欢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刀锋》、《面纱》《人生的枷锁》,但是一停下来,又不怎么读了。后来发现了微信读书,就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喜欢读书了,读到《明朝那些事儿》喜欢上了历史,读到《漫长的告别》喜欢了悬疑,读到《被讨厌的勇气》、《人生的智慧》、《谁动了我的奶酪》喜欢上了心理学,读了《三体》喜欢上了科幻和天文,继而去读了《时间简史》,虽然大部分没读懂,但是却知道了宇宙尺度上不存在这种时间概念,是讲空间维度的。读了《我与地坛》、《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喜欢上了随笔,之前我只是单一的喜欢小说,喜欢故事性的,读起来有趣味性,《白鹿原》《苔丝》《长安的荔枝》《撒哈拉的故事》《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等等。读完以后,很多我连内容情节都记不清楚了,但是在某一个时刻你可能发现,你的想法、你的说话方式、思维模式,可能是来源于你读到的一本书,那一瞬间你就会知道书不是白读的,就像是我喜欢的动漫《排球少年》里说的“那一刻,就是你爱上排球的瞬间”。
这个社会让人浮躁,我甚至连写字都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写,大数据一直在给我们推送“快餐”信息,让我们甚至连一篇长文都无法读下去,因为内核不够稳,内心不够强大自信,源于本身的空虚,我的精神层面比我的物质层面还贫穷匮乏。有的时候在家里做点家务,甚至都不能专心,想到一件事,又另一件事,然后左干干右干干,感觉哪个都没干好,而且在开始干一件事之前,还要想着很多其他的事,不能立即开始,在工作上也会在意同事的感受和想法,其实这都是别人的课题。在广州经常见到一些很“特别”的人,他们活得很自信、很自我、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是的,只要他不在意,对他来说谁的眼光都不存在、无意义。有时候我很羡慕他们,也许很多人的眼光追随着他们,透出的也许是羡慕,我就是那个羡慕他们能够活得自我的人。
最后我想用《明朝那些事儿》里结尾的那句话做总结: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