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毕业季,也是小升初抉择期。昨天看到朋友发的朋友圈~叛逆期的孩子又承包了超市货架上的蓝莓一共12盒,跟他说这东西容易坏,当天吃当天买,娃说:我能在它们变坏之前吃完不就好了!要求他书放回书架,娃说:不,我就要放到它们自然降解为止!喊他喝牛奶,娃说:不要呱噪,我想喝了自己会去喝!跟他说要练琴准备比赛,娃说:弹琴这件事上,是你懂还是我懂?……太难相处了!我得修仙去!要不把娃送到寄宿学校吧!
有个诗人说过一句话,人类之所以能够相互爱和相互关心,是因为有一种对于同情的想象力。人的心理发展最早出现的就是情感,比如很小的孩子对熟悉人的依恋。如果现在有家长问我,初中的孩子选择寄宿还是不寄宿?我的建议是不寄宿。其实,初中时期的孩子,得到母亲的疼爱和细心呵护,包括一些斗嘴景象,能在孩子心理留下心象记忆,父亲和孩子坐在一起谈心说地的聊天,也能留在心象记忆。如果孩子这些记忆的缺失。实则是某种情境的缺失,心象的缺失,亦即观念的缺失。如果出现严重的缺失,必然造成孩子情感的冷漠,内心的荒漠。
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人在幼年需要父母对其进行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引导。
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心理影响力和心理控制力,不在于父母的文化水平高低,不在于父母的事业是否成功,在于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时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
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关键期,有条件的父母应该尽早研究孩子的发展心理学,创造条件阅读为人父母者的必需知识,可以阅读《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尽可能不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期。
情感是个体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和表现,简言之,情感是个人对他人情谊的一种感知和回应,包括对父母依恋养育的服从,对朋友因顾及友情而帮助,对所爱的人有爱而宽容……所以,有正常情感的人在感知到别人的情谊时会努力回应,从而得以融入一个群体,学习群体规则,并从他人和社会形成互动。但是,有些人从最初的养育阶段就缺乏依恋表现,成长中他们不会有真心相处的伙伴,成年后从不会真心地爱任何一个异性。这样的孩子,最终,无法通过行为感动予以改变,无法通过他们教育予以改变,而变成人格障碍的人!
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了人的观念,孩子复制最亲的人的观念和性格,最亲的人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只要孩子生活在家庭和睦,日常生活遵德重礼,处理问题有礼有节,相信孩子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