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的第一本书,感觉很庆幸。这本书期待了好久,从老友第一次给我推荐毛姆的书,到现在已四月有余。刚好在2017的开始,看到了五岁的读书笔记,蓦然想起,自己也还有一本心心念念的书没有读。于是暂且搁下了手头的《明朝那些事儿》,果真读书也需要缘分的!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时,易乾说,她更喜欢《刀锋》,因为觉得她的状态和里面的主人公很相似,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在追寻,在探索;而对于《月与六》中的主人公更多的是佩服,难得有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并愿意为此抛弃一切,自私的如此自在。我想也是,如果不能活成思特里克兰德的样子,那我也一定要努力活成拉里的模样!(本来打出来的是“要活成”,结果还是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到,又加了“一定”和“努力”,现实的压力还是不得不考虑)想起伊莎贝尔在知晓拉里打算去巴黎时的对话,“拉里,人家会当作你发疯呢。”“这有关系吗?”是啊,生于人世,我们的确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正如《月与六》中的那句“如果你不在乎一个人的看法,又何必在乎一群人的看法?”(我还是深深的喜欢这句话,可能想从中汲取力量吧!)也许,我也只能当一个俗人,当一个尘世中的人;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们的后尘。
拉里和伊莎贝尔——拉里和伊莎贝尔之间的爱情可惜吗?我觉得不可惜,这才是最好的归宿。正如书中所说,“伊莎贝尔在一个活跃而有文化的社会里取得巩固地位;拉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他们皆如所愿。我们不用怀疑伊莎贝尔对拉里的爱,在她第一次听到拉里要离开时,仍旧说,她比往常更爱拉里。只不过,在后期拉里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虽然伊莎贝尔口口声声说,她放弃拉里是不想影响拉里的前途,可是,我们都知道,她不过不想放弃方形钻石和貂皮大衣。但是那又怎样?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不是吗?他们谁都没有错,只不过拉里属于理想型的,而伊莎贝儿更偏向现实,所以他们终归是不合适的。我颇有同感,理想型的人不适合找一个现实型的人,否则双方是没办法理解彼此的,而这将是两个人的悲哀。伊莎贝尔做的唯一一件令人可能被人诟病的事儿,恐怕是设计索菲。我想,这也许是女生的天性吧,即使她跟格雷很幸福。她也许处于嫉妒,也许仅仅出于考验,你有时候不得不相信女生看女生要比男生看女生要更透彻,哈哈。
拉里和索菲——拉里因好友的牺牲踏上探求真理的艰难道路;索菲却因丈夫和孩子的死而走上了自我毁灭的绝路。我一度不明白,为什么突然冒出了拉里要娶索菲的消息,最后只能归结为救赎。索菲,怎么讲,酗酒、吸鸦片,还有就是生活方式不检点。但我依旧不觉得她有错,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他能够承担所带来的一切责任即可。拉里是带着救世主的心态来想要拯救索菲的吗?那么不结婚也罢。否则N年过后,倘若索菲中规中矩了,拉里是不是又要离开?像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妻子一样的离开。索菲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拉里和艾略特——拉里和艾略特基本属于相对的人,一个讨厌社交,一个热衷于社交。整本书中,我觉得作者写艾略特的要比写拉里的篇幅还要多,至少在前期是这样的。艾略特的一生都在经营,经营人脉,巴结权贵,醉心于社交活动。很喜欢拉里那句“不过,正巧我对钱不感兴趣。”拉里的改变,源自于一战时的经历,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每一个经历类似生死的重大事故,自身都会有质的改变?是的,一定是。所以经历一些变故,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儿,不要惧怕,说不定它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让你发现新的自己。
其他有趣是人和事儿——除了拉里,我还对拉里的保护人纳尔逊印象深刻,他是个医生却发明了许多飞机零件。他在对待拉里的教育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与《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大伯是截然相反的,不过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劣吧。拉里说,去巴黎晃膀子,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儿,我不太能想象出是何种情形特地百度了下。晃膀子即“LOAF”,含贬义,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意思。在《刀锋》中则引申为一种生活方式,大概是自由追求,寻求本性与自然、世界的结合。毛姆似乎对美国人持贬义的想法,比如他在写布太太时说“虽然半辈子在外交界混,且世界上一半的首都都住了过来,可她仍旧是个不可救药的美国人。”毛姆在书中发出“一个作家成年累月地写一本书,也许呕心沥血才写成它,但是,被人随便放在那里,一直到无事可做时才会看它;想到这里,我感到抑然”的感慨。我对此深有感触,每次码完文的我对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感到十分欣喜,反之亦然。有一次,一个人对我说,“你的文章写得不错,虽然我从未看过”。我回答的是“没关系”,其实心里还有半句是“反正也不是写给你看的”,我是为了避免解释自己说的实话,而不是生气,我才没敲上后半句的。还有书中那句“死者死去的样子看上去多么死啊!”这句话,让我想起不久前五岁给我讲的“我和我们相处的很好”的故事。
对我的影响——就像开头写到的如果成不了思特里克兰德,那就努力成为拉里。拉里会让我坚定一些看法,比如他觉得可以用三千块环游世界而且过得可以。我记得有次谈到我毕业想去北上广深之看看,认为更加开放,能受到的艺术熏陶也更多,当时一位姑娘说“我觉得挣多少钱就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虽然我觉得她的话没错,可是我觉得有人能够把十块过成了二十块的模样,也有人把十块过成了五块。就像拉里住处虽脏乱,但是因靠近国家图书馆和巴黎大学,他就对此感到无比满意一样。我希望未来的自己依旧可以为一朵花开而欣喜。拉里学习看似无用的希腊文说“你决计想象不到读《奥德修纪》的原文时多么令人兴奋。使你感到仿佛你只要踮起脚伸出手来天上的星星就能碰到似的。”我也一直想学会汉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若能够读原版的书,想想都十分美丽!未来的自己,也要做到“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
最后的最后,依旧用书中的话结尾“世上还有什么比学会生活得更好更实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