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单从仕途上来看,他一直被贬谪在外。从小就立志做范滂一样人物的他,内心里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就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写:“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但他不会像一些仕途不顺的官员那样孤苦抑郁,也不会像陶潜那样隐居田园。达观的他总是能够很好的排遣自己的心情,然后用积极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他的心中始终有一轮明月在。
我想如果一个人在忙碌之余,还能够举头望望明月的话,那他一定也会如苏轼一般获得一种幸福,一种内心的宁静。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人应该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因此就是在被贬黄州时,生活困难,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要亲自耕种田地。但他依旧过得是如神仙一般的生活。林语堂先生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
那种流浪汉一般的生活,他不以为苦。他享受这种生活,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彩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如同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把人引入到情境中去。
那是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和朋友坐在小舟中,任小舟任意漂流。他们一起慢慢地喝酒吟诗。不久,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他们手拍船舷为节拍歌唱。
后来一个叫做杨世昌的道士吹起了长箫。呜咽的箫声如泣如诉,苏东坡不禁黯然神伤,他问杨世昌为何吹得如此悲凉。杨士昌说是想起了在赤壁发生的往事,让人感叹人生的短暂。
苏东坡对朋友说,“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惟有江上的清风和山中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色彩,只要我们愉快地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又何必担忧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永恒呢?”苏东坡的一番妙语使朋友豁然开朗,又开始举杯畅饮。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更是让后人爱上了苏东坡的月亮。一直以来它被选入初中教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那澄澈空明的如水月光,那亦真亦幻的境界让人心神摇曳。
记得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代,读了此文后也多了一个赏月的念想。在那些月色皎洁的日子里,沐浴在如银的月光下,将少年的心事诉说给月亮。那些时刻会想起很多写月亮的诗句,也曾和伙伴们一起比赛背诵诗句,有很多乐趣在其中呢。
年岁渐长,经历了离别。初中毕业的时候,常常会用苏轼的两句诗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作为临别赠言。那时只知道这是美好的祝愿,但没想到去了解诗句背后寄托的苏轼的那份深情。
后来才了解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写于公元1076年,是苏轼在密州为官时所作。那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中秋时节,他望月思念子由,写下了这首最为著名的词作。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弟弟苏辙,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来,这话颇有道理。历经千年的时空,他对弟弟的思念,留在他的词里。
这让人不禁想到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兄弟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仅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苏东坡被关押在乌台监狱后,给自己最牵挂的弟弟写了两首诗,这诗里有一句特别有名,“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东坡一生宦海几度沉浮,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是他最大的慰藉。曾经子由送东坡去颍州时,兄弟二人在颍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后来苏轼读到唐代韦应物的两句诗:“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一直未实现,闻之令人叹惋。
当然,苏轼还有很多写月亮的词作。像《浣溪沙 ·夜饮》:”佳酿香飘至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三杯末尽兴酣。 夜露清凉搀月去,青山微薄桂枝寒,凝眸迷恋玉壶间。“
像《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那些清词丽句,在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说了。
月亮引发了他诸多的感发,带给他美好的感受。有的时候他会进入到天人境界,忘却了世间的烦恼。我想若是我们在忙碌之余,还能举头望望明月的话,那也定将获得一种幸福。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好好的享受生命中的美好,过一种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