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永辉专栏||曾国藩的“高光时刻”有得考

【历史系列随笔】----曾国藩的“高光时刻”有得考

    作者:茅永辉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在当时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拥有的广泛影响力,几乎无人可及。这是毫不夸张的,是公认的。这样的显赫人物,其一生定然不乏“高光时刻”。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存世的史料,来寻觅、考据一下曾国藩的“高光时刻”!

首先,曾国藩的“高光时刻”,是十年连跃十级官么?

曾国藩,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府荷叶塘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5岁启蒙,6岁入家塾,严格的家教自不必说。

道光六年(1826)春,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列第7名。道光十三年,曾国藩考取秀才。道光十五年,会试未中,遂居北京长沙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自此,他一步步踏上仕途。先是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穆彰阿权倾朝野,门生不得意都不成。曾国藩朝考列一等第3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即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了高级官员的后备人才。两年后,庶常馆学习期满,授翰林院检讨,这虽是一个小小从七品,而且无实权,但是需要皇帝面试的。果然,道光二十三年(1843),钦命曾国藩为四川乡试正考官,这通常是由协办大学士或尚书等高级官员担任,足见朝廷对曾国藩的重视和重用。后补授翰林院侍讲,不久又充文渊阁校理。这都是一年之中的事。道光二十五年,任会试考官,次年充文渊阁直阁事。道光二十七年大考二等,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九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

10年多一点的时间,曾国藩硬是凭借着非凡的素质和超强的能力,凭借“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一步一个脚印地,以少有的“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之“高光”,将前方的仕途照得通亮。

其次,曾国藩的“高光时刻”是十年荡平太平军么?

咸丰元年(1851)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皇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皇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后复阅,心服而纳谏,并加以褒答。5月,曾国藩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初,署吏部左侍郎。6月,充江西乡试正考官。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应对,可是,这些腐朽的武装根本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借助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些,为曾国藩组建湘军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曾国藩与胡林翼、左宗棠,均为湖南同乡,三人“负奇气,有大志”,不仅互相交往,讨论时务,而且以类相求,在他们身边集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曾国藩,因仕途顺利,青云直上,更成为湖南人士争相结识的对象。清政府紧急命令加个人强大心志,曾国藩于咸丰三年(1853)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繁复的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檣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湘军的领导层,虽然大多出身于耕读之家,饱读诗书,但此时他们不约而同投入于对军事的学习和研究。

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是曾国藩建立湘军的首要一着。招募的勇卒多系“深山寒谷贫苦之民”,“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曾国藩还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凡无保者,概不招募。曾国藩承诺的是,向勇卒发放高于绿营一倍的饷银。与此同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枪炮及装备器械,筹建水师。这一切,钱从哪来?曾国藩想出了一般人想不出的绝招,以保卫家乡之名向乡绅摊派自不消说,曾国藩竟然向咸丰帝求得了几千张清朝最高学历“监生”的文凭和虚衔官职的空白任命状,公开明码喊价。南方几省的士绅们怀揣着银子在想,这学历是假的,可文凭是真的;这官衔是虚的,可任命状是真的呀!得,你情我愿,曾国藩的军费算是有了着落。短短一年时间,一支人数达1.7万,并装备有数百门洋炮的湘军,就闪亮登场了。为了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矛盾纠纷,曾国藩直接将团练地点放到了湘潭。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主张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以此陶冶官兵。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曾国藩坚持把选将摆在治军的第一位,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德居于首。曾国藩常常讲:“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足见其军事思想的丰富内涵和过人的胆识。曾国藩这位“军事天才家”的军事思想,对后来的黄兴、蔡锷、张之洞等,有着极大影响,“效法曾胡(胡,即胡林翼)”,成了那个时期的一种传承。特别要提到的是,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的观点,更是得到伟人毛泽东的赏识。

咸丰四年(1854)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指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从道德的高度,动员了广大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中。在湘军与太平军激战的艰难过程中,曾国藩虽因战事失利、损兵折将有过“愤而投水自尽”、“策马赴敌以死”的悲壮之举,但还是取得了攻陷田家镇、解围南昌、救援福建、攻占江宁等一个又一个战绩。

同治元年(1862)初,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都协办大学士,随后,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李鸿章率军抵上海。曾国藩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南京)。洪秀全急令各地太平军回援,未能取胜。同治三年(1864)正月,湘军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攻破天京,太平军灭亡。胜利时刻,朝廷即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

一支由文人创办的军队,一批由儒生蜕变的将帅,居然将席卷整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荡平,这在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此不称“高光”,何以称“高光”?

再有,曾国藩的“高光时刻”,是十年辅佐理政么?

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由两江总督改为直隶总督。因为曾国藩较早主办洋务,所以,当时的朝野及之后的学界都倾向将其归为洋务一派。的确,曾国藩一向主张接受西洋文化,尤其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第一个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期永远之利”。但是,曾国藩“洋务”的实质是不排外,而不是一味地“崇洋”,更不是“媚外”。曾国藩恰恰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和掠夺中国。他力主创办江南制造局,就是想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造出自己的坚船利炮,进而建设一支像样的海军。这也正是他“隐忍徐图”的最实际的践行。

曾国藩在对外交往上,体现的是既讲原则,又讲策略。换言之,就是当忍则忍,该争则争。这里,不得不提及发生在同治九年(1870)五月至六月间的天津教案。前一年,法国传教士在天津三岔河口地区建起一座天主教堂,为此不惜拆除大量民房商铺,百姓怨声四起。不久,教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瘟疫大批死亡。恰在这时,天津又接连发生迷拐儿童事件,被捕案犯谎称系受教堂指使。一时间舆论大哗,很快便发生民众围攻教堂,与传教士斗殴的事件。天津知县刘杰率兵丁前往弹压。没想到,闻讯赶来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不分青红皂白,竟然指使手下人向刘杰及其随从开枪射击。法国人的野蛮行径彻底激怒围攻教堂的民众,他们先是杀死丰大业和秘书,然后又冲入教堂杀死神父、修女和法国、俄国等国侨民以及部分中国信徒,共计数十人,并放火焚毁天主堂和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等建筑。教案发生后,西方列强集体暴怒,法、英、美、俄等七国向清廷提出抗议,要求道歉、惩凶、赔偿,还调集军舰到大沽口进行恐吓。

此时,距离清廷剿灭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仅数年时间,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方面,都无力承担新一轮的大规模战争。因此,慈禧太后在权衡再三后,诏令曾国藩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处理这场无比棘手的教案。面对朝中的主战派明显占据上风,他们力主采取强硬态度,坚持不道歉、不赔偿,并不惜为此一战,曾国藩考量当时的国力,却认为与整个列强集团开战的想法过于疯狂,其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这就是曾国藩接到诏令时的心情。

曾国藩巧妙地先议结俄、英、美三国的误伤之人和误毁之堂,不与法国一并处理,尽量缩小对立面。对于法国方面,曾国藩力不准允对方提出的要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和将军陈国端三人处死抵命,并顶着巨大压力拖延时间反复交涉,最后改判流放。而在对围攻教堂、致死人命的“元凶”的处理上,曾国藩只得向对方妥协,采取以命抵命的方式了结。同时,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

这样的处理结果,引起朝野上下的同声讨伐。在京师的湖南同乡更是视曾国藩为“乡人之大耻”,而湖南老家的绅民们则砸毁曾国藩的家宅。由此,曾国藩的名望一落千丈,由“再造中华”的巨人而一夜成了“卖国贼”。在全国其他地方,对于西方传教士的谣传及不信任持续发酵蔓延,陆续发生了更多的教案。

“ 息事宁人,维持和局。”这本是慈禧太后的旨意,可是,慈禧太后见大事不妙,马上掉转枪口,严厉斥责曾国藩办事不力,对洋人屈从过甚,令其回任两江总督,空出的直隶总督一职改由李鸿章接任。耐人咀嚼的是,受命的李鸿章在接下来的年月里,代表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多个不平等条约。到底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由曾国藩背负“卖国贼”的骂名,李鸿章的多个“大手笔”,是不是足以提供反向证明?所以说,不搞极端化,不靠情绪化,我们宁肯将曾国藩在辅佐理政诸多方面的作为和担当,视作他的“高光时刻”。

一个“时刻”,三个10年,几乎是曾国藩入仕为官的全部时光。是的,我们说曾国藩一生“高光”并不为过,成就曾国藩一生“高光”的不竭能量,正是来自于他自己的“诚、敬、恕、和”四字真言:诚,即“至诚不欺,英雄基业”;敬,即“不敬他人,是自不敬”;恕,即“容得别人短处,乃是豪杰举动”;和,即“不和者,未有不败也”。

曾国藩的“四字真言”,无一不闪耀着圣者智慧的光芒!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晚七时至九时,曾国藩坐在红木靠椅上一笑而逝,那是1872年3月12曰,终年62岁。 曾国藩去世的消息传开,他的门生...
    一路有你相拥幸福阅读 3,025评论 0 8
  • 曾国藩,公园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涵,湖南人,传言是曾子第70代孙子。清朝人,政治家、战略家、...
    River本大魁阅读 3,408评论 0 1
  • 曾国藩一直是被人们提起的一个人,并且我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大庆的读书人当中,他是楷模,也被称之为圣贤,中国数千...
    Le0nard0阅读 3,587评论 0 1
  • 想到曾国藩,很多人会想到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其实究其一生的成功,就是 “死磕”、“擅反思”。 曾国藩成就很高,...
    大步流星的初爷阅读 5,645评论 0 1
  • 为什么还要写这个系列? 曾国藩这些年已经被写烂了,为什么我还要写? 因为我发现不同书对同一个人的看法居然大相径庭。...
    唐修竹阅读 2,325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