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一个好教师,必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未来服务的,教育对象既生活于当下,更属于未来,教育更要为他们的未来人生着想,打好底色,做好铺垫。教师从教的幸福感不仅仅是因为当下的收获,更是来自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每一节课所做的精心准备,像极了春天里播种的时候,在憧憬着硕果累累的金秋。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就像一块“美玉”,很容易被现实击碎,教育理想同样如此!从满腔热情,到职业倦怠,再到消极麻木,这是很多教师从教的心路。当然,任何职业都会带来压力,让从业者感到疲惫。但是教育有所不同,稍有疏忽,伤害的却是人,是教师,也会是学生。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自我反思,重新发现,就很难再走出消极麻木的困境。
教育理想是如何迷失,最终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动力,尽管现实荆棘密布,理想的世界还是充满了温暖,带给我们希望。然而当现实过于坚硬,理想的实现遥遥无期,通向理想的希望之灯一盏盏熄灭的时候,我们不免对自己的理想和从事的职业产生怀疑,对自身工作的意义产生怀疑,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最终,现实的冰冷胜过了理想的温暖,我们都变成了现实主义者,将理想与未来当作奢谈,付诸一笑之间。
如果从教育层面上观察,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教师将学生理想化。本来,学生到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其缺陷问题需要逐步矫正,其行为能力需要逐渐培养,所有的变化都要源于自身的觉悟与自省,这些绝对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不少教师把对学生的期望变成为现实目标,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就怀疑学生素质,怀疑学生未来,怀疑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比如,很多教师希望学生懂礼貌,肯学习,认真听讲,这些都不错,但是素质修养需要培养,课堂纪律偏偏和一些学生好动的个性不符,结果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百出,这让很多教师逐渐失去了耐心。其实我们要明白,像天使一样完美的学生非常稀缺,可能只有天堂才有,合理的期待才会有真正的满足感,否则,只能是失望至极,痛苦万分。
二是教师观念的陈旧。这些年,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如火如荼,几乎每个教师都要参加几个培训,每个学校里教育科研,校本研修等活动也是热闹非凡,开展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个人观念本身带有“惯性”,一旦形成,改变起来不是一件易事。另外,这些活动本身形式化严重,很难激起教师内在共鸣,带着被动的情绪参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秉持着固有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些与教育发展实际相比较,与现代教育观念相比较明显滞后。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家校矛盾、师生矛盾、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层出不穷,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因此无法从职业中获得幸福感,对前途失去信心。
三是学校固有的封闭性。因为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学校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因此形成学校独有的文化圈,而且这个文化圈往往带有理想主义成份,是一个“乌托邦”。创造这样一个“小环境”,是为了和社会大环境区别开来,以实现最优的教育效果,很多教育氛围和情境也是刻意营造,目的就在于保护学生,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但是,与现实相比较,理想的东西总是显得“脆弱”,也很“虚弱”,当老师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很容易被同化,种种校园文化顷刻被颠覆,各种美好的理想瞬间灰飞烟灭。
教育理想被现实所阻击,最终迷失,消失,这是令人痛心的事实。失去理想的教师,被现实所俘虏,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缺少教育的激情,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冰冷,使得教育失去了诗意,这一切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钱理群教授说, “作为一个教师,或者一个启蒙主义者,我们所追求的,而且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我们的学生儿童时代‘一个美好回忆’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尽管他们以后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即使走上歧途,童年时代的美好、神圣的记忆却是无法抹掉的。”(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
读到这段话,我想起了电影《功夫》。周星驰扮演的阿星是个典型的街头小混混,加入黑社会“斧头帮”,敲诈住在猪笼城寨的下层平民,见硬就软,见软就欺。但是,一个手拿棒棒糖的白衣女孩却在阿星的脑海里常常出现,挥之不去,她就是黄圣依扮演的哑女阿芳,这个回忆源于童年时代的一件事情,阿芳是个哑巴,被多个小孩欺负,阿星见义勇为,解救了阿芳,阿芳就把棒棒糖送给阿星表示感谢。阿星在关键时候能够叛离“斧头帮”,最终大败火云邪神,这个童年的回忆就是一个起因。
在《从“嘟嘟的故事”看“保卫童年”》一文中,我曾经写道:“就像今天,是对历史的继承,我们每个人的现在,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影子。也许我们对童年的趣事还有深深的记忆,也许童年天空的颜色早已被我们完全忘却,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童年曾经有过的欢乐与痛苦,这些曾经的欢乐与痛苦已经化作流淌于我们身体之中的血液,只要曾经有过的,它就会终生跟随,和我们一辈子不离不弃了。孤寂的童年会让我们害怕孤独,欢乐的童年会让我们喜欢朋友,受辱的童年会让我们埋下仇恨的种子,被爱的童年让我们学会去爱别人。”教师要做孩子童年时代的“守更人”,为孩子童年负责,就必须坚守自己的理想。
教师如何坚守自己的理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需要清醒,就是对教育现实和学生实际有个清醒的认识,对理想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要有充分的估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理性思维,仅仅凭借工作的热情远远不够,热情是很容易挫伤的,很难实现对教育的长期坚守。
其次,需要实践。教育就是实践,教师不是思想者,更多角色是个实践者,只有勇于实践,顽强开拓,教育理想才可能变成现实。如果怨天尤人,畏缩不前,任何理想都要落空。实践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实践才能校验理论,发现目标的不合理性,从而矫正理想,使其更加具有可行性。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实践,会成为一种引领,使更多的人坚守教育理想。
最后,就是坚定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撑,是一种真挚的信仰,是认识、情感、意志的融合与统一。坚定的信念,包含着对理想的坚持,如果没有信念,最终可能一事无成。信念是后天培养和选择的结果,作为教师,教育信念来自于对教育实践的理解和选择,需要不断学习、体验、反思、内化,培养坚定信念的过程,就成为理想的坚守过程。
忽然想到了一句歌词:心若在,梦就在。坚守自己的心灵,才能坚守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