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你通讯录里的人越来越多了,但你在和“朋友们”在圈里打得火热时,却常常会因为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而不知所措。
有心理学家指出,结识八万人是一个人一生可能遇到的最多人数。包括家人、朋友、伴侣、同学、同事、一面之缘的过路者、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大概没有一个人做过这样无聊的统计,这样统计出来的人数看似不少,但这些人,有多少是值得深交的呢?
你可以问问自己,你的“朋友圈”里,还有多少能真正称之为朋友的人?
也许你的自尊不愿让你相信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那些平时还算得上朋友的人,包括你的同学或者你的同事,已经或许正在朋友圈里与你渐渐疏远。
有人这样调侃:“我们的友谊始于初见,知于时间,葬于朋友圈”。再好的朋友,也往往经不起时间的折磨,何况又是在一个几乎互不见面的虚拟的“朋友圈”里。
所以又有人感叹:即便活得越来越酷,最终朋友却丢了一路。
朋友,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名词现在早已没有了过往那些最本质的属性了。
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旧知己变不了老朋友都是常事,人总要往前走。人往前走时,都免不了要舍弃自己不堪的过去,何况是朋友圈里那些时有时无的朋友?
在一个世俗的世界里,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结交资源多的朋友,以获取更多的财富,获取了更多的财富又可结交更高层次的朋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摸爬滚打越久,内心积存的垃圾也就越多,你也就越难卸下心房,以那个纯真的初心去结交新朋友。多少年后,即便你还有朋友,也早已不是你当初想要的那些朋友了。
每结交一个新朋友,都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具讽刺意义的是,最后都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而这个高档华丽的“朋友圈”则加速了这个过程。
名不副实的“朋友圈”,埋葬了许多名不副实的朋友。科技带来的文明,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改变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朋友圈还在那儿,可好多朋友不见了。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曾在《苏菲的世界》里这样说道:“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朋友圈正成为检验朋友间友谊的试验场。那些你曾经以为很要好的朋友,那些你曾以为会一直结伴走下去的人,不知不觉地就在路途中走散了
这不是你的错,当然也不是你朋友的错。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虽然它一直在那里,但也许我们从来没有去过。或许我们该去了。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还会再相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