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名句一日一读,今日的古文名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过来就是:有德才人的品性靠的是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也依靠简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如果内心没有恬淡和淡泊名利的意识,就没办法明确自己真正的志向。心境不安宁就没办法集中精神来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专一和静心。才干必须从学习中积累起来,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没有办法使学业成功。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龄会随着时光而极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逐渐丧失,最终只会年老智衰,一无所长。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只能悲哀的守着陋室真正到时候后悔了,又怎么能来得及呢。
如文所示,这篇诫子书主要是诸葛亮用来教育年轻人的书信。这是他为了告诫儿子励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希望自己的后代志存高远,不可辜负大好时光。
诫子书呢可以看做是一篇家训,既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置业的教诲。
我国古代经典家训还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以及曾国藩家训等。这篇家训流传最广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宁静致远也经常作为很多人的座右铭。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首先你先非淡泊无以明志,立志,来一个高远的志向,然后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学习都要静,戒躁。
欣赏完今日的名句,结合下作者的生平,来更全面的了解下诸葛亮,在做诸葛亮的思维导图分析之前,可以大致的先了解下他的一生。
东汉末年,意图称霸中原的刘备听说隆中的诸葛亮才识过人,求才心切的他带着张飞和关羽前去拜访。三顾茅庐才见到面,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时局,建议他拿下荆州和曹操孙权形成三组鼎立之势。自比于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就这样等到了机会。
后来诸葛亮说服了孙权和刘备合作,共抗曹操大军。孙权的谋士周瑜不服诸葛亮,要他十天造10万箭,诸葛亮却利用大雾遮挡,诱导曹军放箭,仅用3天便完成了赌约,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
后来刘备被孙权偷袭,丢失了刚到手的战略要地荆州,又输了夷陵之战,关羽张飞也在战场身亡。蜀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然后刘备一病不起,他招来诸葛亮,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南中豪强抓住这个机会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七擒孟获。使其归顺。之后诸葛亮继续操劳,辅佐少主刘婵处理政务。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
为了匡扶汉室诸葛亮对曹魏发动了5次战争。史称北伐。前几次因为军粮供应不足,就中途撤退了。于是诸葛亮发明了木牛和流马两种交通工具。可以在崎岖的山路上毫不费力的为军队运送粮食,然鹅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在第五次北伐的途中病逝于五丈原。
简单的了解了他的生平,现在我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概括下诸葛亮。从历史地位来看,他可以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这些从刚才的叙述中不难看出。
主要的成就包括,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还改造了连弩。
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主要事件有但顾茅庐与隆中对策,赤壁大战,先主托孤,北伐中原,病逝五丈原。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康熙帝是这样评价的,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钱穆这样评价: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