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盐》,最喜欢孙频的是坚硬和折叠。坚硬,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折叠,是将时代的烙印“忽略不计”,让自己只看到当下的样子。这或许是一种暗示,再软弱的生活,再卑微的生活,也需要坚硬的存在,要发现坚硬的存在,或者说让坚硬强大起来。时间不是问题,而坚硬是最重要的。
已经是中午,走出家门,走到蓝天下,阳光肆虐地包裹着我。但从《盐》中带给自己的痛感并没有因为阳光的温暖而消失。
这两天这种痛感一直裹夹着我,没有像撕裂两字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痛。就像孙频的笔下让我们常常看到的软弱背后是用坚硬支撑起来的一样,我的痛必须在撕扯这两个文字下才能够淋漓尽致的把那种感觉表达出来。
我想,只能大口吃肉,让鲜红的肉带着血走进我的心里。总觉得自己的肉不够厚实,被撕扯得过多而所剩无几,这肉虽然是某种动物身上的,但是似乎只有它才能够弥补我的溢着血的伤口。那被撕开的口子,终究是要用肉来补回来的。管它是什么肉,都应该能够补足吧。
这个时间不知是什么原因,眼角边竟然湿润起来。我的手指不自觉地去抹除着,那湿润着的眼角是泪。落泪了?是那种痛依然执着地弥漫着。我以为走进这阳光,会用它的温暖抹杀我内心的痛。一切都是枉然。
一辆车向我开来 ,总觉得她是向我直奔而来的,虽然是那种小小的电瓶老人车,但是我希望他能够提上速度直冲我碾压过来,我想那瞬间一定是痛快的,肉的痛感会在一阵轰鸣声中戛然而止,让我从痛中走出来,去拥抱温暖的阳光。可是,它终归是我的臆想,洁白的老人车悄然地打了个转弯,从我的身边驶过,轻盈而流畅,只留下一阵风。
这就是一本好书的语言文字带给读者的最直接的感受,它把我完全带进一个痛的情境中,让我深陷而不能自拔。这应该就是孙频文字的魅力所在。
孙频用她那有血有肉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一个个过往。每一个过往中的主人公,都是弱小的,卑微的,痛苦的,但在最软弱的背后却有着最坚硬的内心,坚硬的精神支撑着。这应该就是孙频文笔中独特的悲怆色彩吧。
来一段后记中的语言:“但生而为人……我们殊途同归,我们必定要惺惺相惜……我们唯一能做的,仍然是如何认真地,艰难地,顽强地把我们这一生过好过完,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一个有尊严、有爱也被尊重、被爱的人,便是我们一生,生生不息的目标和动力。”
《马太福音》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每一个人是一粒盐,每一件事是一粒盐。每一段情感是一粒盐。每一个故事是以理言,每一个瞬间是一粒盐。盐的味道,不可缺失的味道。或咸或淡,都在其中。
所以我们一生的种种过往,真的就是因为“盐”增添了精彩,而又转瞬即逝。
还是在痛中思过吧。翻过大千世界里的万千瞬间,让自己看清方向,坚强地,认真地,执着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