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学生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善于写文章,而我却不会写?你是看了哪本书,学会写作的?
我说:写作这个不是看了哪本书学会的,是小时候,我爸爸天天给我讲故事,后来我就给小伙伴们讲、给同学们讲,故事不够用了,就自己看书,书上看的都讲完了,就自己幻想,自己虚构,后来就水到渠成地把讲的东西写出来,自然就成一个故事或文章了,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擅长写文章吧。
她说:可是小时候,我爸爸也常给我讲故事啊,我怎么没像你一样,也给别人讲呢?
这个问题让我眼前一亮,莫非这就是我们的区别?很多人外在的环境是一样的,但结果不一样,原因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大家的反应不一样。比如,同样是小时候常听爸爸讲故事,我听了,会把我听到的故事分享给小伙伴们,她听了当时开心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也让我想起我老婆。我看到电影或者书中一些好玩的或者比较有意思、给人启发的情节,会及时跟她分享。她也喜欢看书,喜欢看电视剧,但她总是一个人偷着乐,几乎没主动跟我分享过任何这类东西。遇到好看的电影或电视,我们的共同点是都会不厌其烦地看很多遍。但不同就在于,我每看一遍都会有更深的感触,并和朋友们分享;而她看过就忘了,只记得好看,过段时间再重复看一遍,依然不与任何人分享。
今天学生问我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她突然发现自己几年前的日记本,记录了很多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和鬼谷子
鬼谷子
之类的故事,也算是她当时的学习笔记吧,可是她完全忘记了这件事,而且对这些内容一点印象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原因就是,她太勤奋、太努力,用意志过多,不走心。就像我当年学英语一样,老师的要求是背诵全文。我就靠意志力,强迫自己背诵全文,当时是背诵下来了,可完成任务后,立刻就都忘掉了。
因为我是在用意志力去背诵,是当任务来完成,完全不走心,对课文本身毫无感情,甚至有的只是厌烦。这样的状态,自然不可能真正记住,所以我的英语一直都是一塌糊涂。
假如当时我没有功利心,不那么勤奋、努力,不那么一本正经,不滥用意志力,而是把英语当恋人那样对待,用心去接触,去朗读,投入感情和兴趣,去一步步接近、了解,逐渐揭开她的神秘面纱,那我学英语也许就会像对中文一样,过目不忘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分享,如果我把当天学到的东西,跟低年级或者学得更差的人分享我在英语课上都学到了什么,那么,我也会记得更牢。
专家们研究过,单纯听课效果很差,但假如你把听过的课向别人分享一边,你的学习效果和记忆深度会大大提升。
我也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话: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就在于,弱者多输入,强者多输出。
输入的意思,就是学习,比如看专业书,比如去听课等,去吸取别人的知识和见解。输出的意思是,把你所懂得的、擅长的东西教授给不会或不擅长的人。
这个理论当时就惊到我了。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一个人应该是多输入才对啊?一个人喜欢输出,不是好人为师和不谦虚的表现吗?不应该是贬义词吗?可我的内心直觉却告诉我,这句话很对!因为我的经历和所见所闻都证实了这一点。
我也想起高中时一个同学,他是我们宿舍的,学习成绩全班名列前茅,但每次晚上宿舍讨论,他从来不开口说话。后来我在《读者》上看到一句话,说沉默的人是智者。于是我就拿这句话去夸奖他。他略有些得意地说了类似这个意思的话:说话等于在输出,而听你们说,是在输入。我不说话,就是不输出,但我能听到你们说话,我能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这样我会越来越厉害!
当时听了他这番高论,总觉得怪怪的,好像哪里不对,是觉得他太功利?是觉得他太不够意思?太自私?还是什么,记不清了。只记得,我不认同这种观念,就没有向他学习,依然时常高谈阔论。现在想来,也不后悔!虽然当时我成绩很差,但至少语文在全班是第一。
一个经常输出的人,自然犯错误乃至出丑的几率会远大于信奉沉默是金的人,但他们有机会把他们的观念、观点和种种思考拿到大家面前接受大家检验,如此,他们会越来越了解外界,也越来越了解自己,他们既不会自傲,也不会自卑,而是越来越有自信和底气。那些很少输出的人,内心是高傲的,但同时又是自卑的,他们认为自己的见识一定比喜欢发表观点的人强,但又担心也许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所以他们一面只崇拜自己,一面又尽量少说话,不敢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以免犯错误。他们的内心会越来越不如输出多的人强大。
我很庆幸自己从小就是个喜欢输出的人。输出不仅限于直接向别人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也包括间接的。比如我真正开始大量写作,开始于高二时期。我初中就开始有意识写作,高一上半学期也写过不少,但那时都纯粹只是出于兴趣。高一下学期几乎没写过一个字,因为当时有个很谈得来的同桌,我把我的所思所想,全都跟她说了。有输出渠道即可。到了高二不在一个班了,那时候比较封建,怕别人议论,也不敢去找她聊天,习惯于输出的我很不自在,憋在心里很难受,于是这才开始真正疯狂写作,把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都写到了日记本里,越写越好……
后来毕业,我做业务员,公司安排老手来带三天。可他几乎什么都不舍得告诉我,怕将来我超过他(每个月都会根据业绩排名,前三名有奖),本来三天应该去三个县城,但他在一个县城呆了三天,我们俩一起看了三天电视……也就是说,实际上没有人带过我,全凭我自己摸索,不过我还是在三个月后就成了公司业绩最高的业务员,而且从此一直排在第一。
后来轮到我带人了,我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怕大家超过我,只希望大家能少走弯路。后来公司一多半业务员都是我带出来的。很多新加入公司的业务员遇到不愿带的老手,就不干了。我带的人,几乎都因为对我有好感而正式加入公司。每次回公司开会,大家抢着请我吃饭……在向大家传授经验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总结了很多方法,并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我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升更多。
今后,我依然会不断输出,依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不过,过去是靠做别的事情赚钱,输出是因为热心。这几年是专门靠输出(家庭教育、婚姻关系、心灵成长、太极作文)为生,所以会收费!
学生问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最好的防御是进攻”这句话对不对?
我不知道她为何要问这个无厘头的问题,我的回答一本正经: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有适用范围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宇宙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这句话对某个特定对象而言是成立的。对另外一个对象就未必正确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说到这里,我要说一些与心理咨询有关的问题,一个心理咨询师最需要掌握的是什么?也许很多人会以为是丰富的专业知识。我觉得不是,最需要掌握的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对症下药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我又想起下面这个曾经提起过的故事。
福特公司一台大型机器发生故障,无法运转,工人们折腾半天,都没有办法维修,后来请了很多人都没修好,最后请来了刚移民过来的专家斯坦门茨。他围着电机转了两天,一边观察一边计算,最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线,说:“这里面,线圈减少十六圈,就行了。”大家一开始还不太相信,但拆掉十六圈后,电机转起来了,一切技术指标均好。福特公司经理很高兴,问他要多少报酬,他说:“一万美元。”经理吓了一跳,工人们也都愤愤不平:“你只是画了一条线,就要一万美元?太黑了吧?凭什么啊?”
斯坦门茨说:“用粉笔画一条线,
值一美元;但知道在哪里画线,值9999美元。”这个回答让大家哑口无言。
会划线的人很多,但知道在哪里划线的人很少。能记住心理学很多知识或家庭教育很多道理的人也很多,但能真正帮助到求助者的人很少,原因就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求助者,你要从你脑海中无数的知识和理论里,挑出一个最适合求助者的东西。
想起有很多心理学爱好者和一些心理咨询师会特别喜欢某一个派系,尤其是某个具体的小流派,把那一派当宗教来信仰,很排斥其他东西,觉得只有用他们的方法才是正道……殊不知任何方法都有适用范围、适用对象。输出要有针对性的输出,而不是不管见谁,都是那一套,即便是耶稣传道,也不是对谁说话都同一套。他见渔民,会用渔网做比喻;见樵夫,会用树木作比喻……
有时候会见一些学院派心理咨询师比较傲慢地说,他们懂多少多少心理学知识,但只知道这个又有什么用?求助的人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能解决他问题的知识。懂多少不重要,懂得怎么用这些只是才重要。
比如说,有人来求助,他问了一个让他困惑纠结的问题。然后一个咨询师直接发给他3个G的文字资料,又给他发几百G的心理学家讲座视频,说你看看这个就知道怎么做了!
另一个人则只写了一封一千字的心理分析和建议。
同样的咨询费用,这个求助者会选哪个?
没错,第一个人给的更多,但没有会选择这个,“多”在这里并不是占便宜。因为人们需要的不是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知识。
所以,我一向提倡真正有问题的人要选择一对一的交流,而不是自己去网上找资料、听大课……
网上你的确可以找到一大堆几百G的免费的资料和视频,大课也比一对一便宜,但这些很可能不但不能解决你的问题,还会把你引入歧途。因为上面说过,任何道理,都是有适用范围的,一个很多人信奉的道理,对你未必就实用,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特殊之处。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没有针对性的通用药方,可能会对你有效,但也可能会让你误入歧途、走火入魔。
输出很重要,能够有针对性地输出,更重要。
我会持续输出,并尽量选择一对一地输出。虽然这样花费时间和精力多,收入也远不如上大课,但对求助者来说,效果更好!
你是一个输出多的人吗?
如果喜欢或打赏这篇文章的读者多,我会再写篇文章,谈谈输入——充电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