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歌案宣判,凶手陈世峰被判20年有期徒刑,一切似已尘埃落定。
全社会都在叹息,以如此残暴的手段杀死一条人命,代价如此之轻。大家绝望地想着,既然在日本杀人不判死刑,那我们去手刃陈世峰好了。反正日本监狱待遇优厚,环境宜人,养老都不成问题。算算成本,杀个人也是划算的。
善恶有报的信仰终于崩塌,当正义要么迟到,要么缺席,谁还屑于做个善良的人?
从小,我们便倒背如流的《三字经》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耶稣则说,人性本恶,因此生来是为了赎罪。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死者,凶手,证人。
这些标签从此被贴在了三个人的生命之上。
可悲可怜,残忍暴虐,自私无耻。
这些词语也将成为日后他们三个名字之前的定语。
在那一念之前,他们与我们一样,是怀有梦想的年轻人。也是与千万留学生一样,抬头对未来而向往,低头为温饱而挣扎。
2、
一场凶案,一次灾祸,一幕悲剧。
是的,悲剧。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青春即是美好,像晨星一般,闪闪发光。
从此,三个人,三段青春,三组家庭,像末日坠下的流星,零落,陨灭。
看过关于这场凶案的一篇特稿,里面详尽描述了江歌、陈世峰、刘鑫三人的经历以及旁人眼中他们的形象,也由此大致描绘了三人的生命轨迹。
眼前仿佛看到三个人的容貌,他们立体鲜活,不再是扁平的三个名字。
他们像三条平行线,各生欢喜,各自成长。
直到与彼此相遇,酝酿此生一段在劫难逃的宿命。
3、
江歌是打工同事眼中那个喜欢笑着听人说话的女孩。同事说,印象里江歌爱笑,或许是因为她笑起来很好看。她从来不愿麻烦别人,却愿意以一己之力尽量帮助旁人。
因为妈妈的为人教给她,做个善良的人。
于是,她的善良遇到了凡事总爱向他人求助的刘鑫。
当刘鑫与陈世峰同居关系破裂,她曾四处投宿。她求助料理店的老板娘,后来因为觉得不方便再住下去,转而借宿同事家中。老板娘劝诫同事帮人要有限度,于是可以想见刘鑫借住同事家也许并不自在。
走投无路之时,她自然想到了豪爽热心的山东老乡江歌。
江歌张开怀抱迎接与她同住的刘鑫,她说,少女,真高兴你能与我一起住,我们朝夕相处时,如果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你不高兴的事,你一定要告诉我……
看吧,善良的人往往都是一样的善良。
江歌的同理心,让她努力去理解刘鑫的难处。她怕刘鑫会因为寄人篱下而感到不自在,于是尽量以如此开怀的姿态,希望刘鑫能舒心。
可她换回了什么?
刘鑫果然是住的非常自在了,不仅不打扫,不买用品,甚至当自己惹祸上身时,却不打算将收留她的江歌,撇出是非之外,反而拉着她共赴火坑。
4、
打工料理店老板娘印象里的刘鑫,是个对工作不大上心的人。她做事常常反应慢一些,有不开心也直接就挂在脸上。在刘鑫的朋友圈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笑起来大大咧咧,生活上糊涂又懒惰的普通女孩。
与江歌比起来,她似乎没有什么坚定的梦想,只不过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在日本的学业,想必也没什么信心将来留在日本。我想,她的教养也不及普通人家的水平。简单说,我们从小就被父母教育,不要踩着吃饭点到别人家里做客,如果人家要准备晚饭,就赶快动身回家,不要再久留。
不麻烦或者少麻烦别人,这是基本的教养。
而刘鑫则在自己与前男友深陷感情纠葛时,一次次让江歌站出来帮他顶风。因为向陈世峰要回刘鑫的手机,江歌与陈大吵一架。因为刘鑫被跟踪,江歌的住所暴露,于是江歌与蹲守在家门口的陈多次争吵。
刘鑫被江歌保护的理所应当,她只需要躲起来,等着江歌摆平一切,回来与她一起吃她爱吃的馄饨。
自私的刘鑫把自己当作了被江歌照顾的婴儿,可是,“普天之下皆你妈”的刘鑫忘了,江歌的身份只是朋友,哪有那么多理所应当。
与柔弱的母亲相依为命。母女二人生活艰辛,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那冰天雪地,彼此成为一生中可以相伴的唯一。江妈妈倾尽所有供她出国读书,只因江歌心怀的一份执着梦想。
江歌果然是妈妈眼中那个懂事争气的孩子,那个小时候愿意用剪纸来消磨时光,而不愿打扰疲倦妈妈的孩子。
没过多久,江歌便考上了日本大学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