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

   艾伦·麦席森·图灵,1912年6月23日生于英国伦敦。艾伦·麦席森·图灵少年时就表现出独特的直觉创造能力和对数学的爱好。1931年,图灵考入剑桥大学由于成绩优异而获得数学奖学金。在剑桥,他的数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1935年,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左右殆周期性的等价”发表于《[敦数学会]志》上。同一年,他还写出“论高斯误差函数”一文。这一论文使他由一名大学生直接当选为国王学院的研究员,并于次年荣获英国著名的史密斯*(Smith)*数学奖,成为国王学院声名显赫的毕业生之一。青年时期的图灵展现出了极高的数学造诣。
     1938年夏,图灵回到英国,仍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任研究员,继续研究数理逻辑和计算理论,同时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二战打断了图灵正常的研究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图灵的晚年生活因为其同性取向(同性恋)而被迫蒙上了一层阴影,后因同性恋违法被判其阉割,1954年6月,图灵被发现死于家中,床上还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警方调查后认为是剧毒的氰化物中毒,调查结论为自杀,当时图灵近41岁。
       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百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设想。“图灵机”不是一度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可制造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装置,用来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问可计算函数。“图灵机”与“冯·诺伊曼机”齐名,被永远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中。1950年10月,图灵又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答作。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